您好,歡迎光臨太倉市政府門戶!| 用戶中心
智能問答|無障礙瀏覽|繁體版|English

全球面對的核生化威脅與防御

來源:民防局發布時間:2015-12-02 14:53瀏覽量:字體:

與上世紀相比,21世紀上半葉全球面臨的核生化威脅呈多樣化趨勢,既有傳統威脅,如核生化戰事、核生化威懾,也有非傳統威脅,如核生化擴散、核生化恐怖、次生核生化災害、核生化工業事故、生物疫病等。所有核生化威脅都具有相同的大規模傷害人生命和破壞環境的效應,是現代國家安全的重大憂患。

一、核生化威脅形式多樣

核生化威脅是核生化武器和有毒有害核生化物質對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形成的威脅。隨著核生化工業科技的發展及其對政治、軍備作用力的增加,核生化威脅也在逐漸增加,且主要表現為以下一些形式。

(一)核生化襲擊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化學戰、日本侵華戰爭中的化學戰、兩伊戰爭中的化學戰和美軍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長崎,都是核生化襲擊的史例,造成的傷亡十分巨大。未來戰爭中使用核生化武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并可能出現兩個變化。一是生化武器由戰術使用、戰役使用向戰略使用轉變,將生化武器作為對敵戰略后方進行警告、威懾、騷擾的工具,核武器則由戰略使用向戰術使用轉變,將核武器用于解決一些常規武器難以解決的戰術目的,如攻擊地下堅固堡壘等。二是運載工具和方式的變化。以前的化學襲擊有鋼瓶吹放、化學炮彈襲擊、化學航彈轟炸,飛機布撒毒劑、布設化學地雷等,生物襲擊有特工布撒、飛機布撒、航彈轟炸等,核襲擊有航彈轟炸。隨著遠距離精確制導武器技術的發展,未來核生化武器的戰場使用將主要采取導彈發射的方式。

(二)核生化威懾  核武器誕生后,除美國在日本使用過外,一直沒有再使用,但它發揮的威懾作用卻長時間影響著國際安全,制約著被威懾一方的政治、軍事和經濟活動。上世紀70年代,我國全民深挖洞,搞國防工業三線建設,就是對蘇聯核威懾的反應。

(三)核生化擴散  在核武器出現后的20年里,核國家只有美、蘇、英、法、中5國。此后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朝鮮等國也成為事實上的核國家。在化學武器擴散方面,據美國國防部1997年發表的《大規模毀傷性武器擴散的威脅與對策》年度報告稱,已有25個以上的國家研究過或正在發展化學武器。在生物武器擴散方面,據美國中央情報局1996年《武器擴散威脅》報告顯示,20世紀90年代與80年代相比,被懷疑擁有生物戰計劃的國家和地區已增加了一倍。目前,全世界至少有 15個國家和地區可能擁有生物戰計劃。

(四)核生化恐怖  隨著國際恐怖主義活動方式和手段的不斷發展,核生化恐怖因其殺傷力強、行動隱蔽、影響范圍廣等“優點”成為恐怖主義活動的重要選擇。恐怖組織或個人通過直接使用核生化武器,散布放射性物質、生物制劑和化學有毒有害物質,破壞核、生物及化學相關設施或威脅采取上述行動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據統計,1987-2005年,全球約發生24起核及其輻射恐怖事件;1945-2005年,全球約發生121起生物恐怖事件;1946-2005年,全球約發生146起化學恐怖事件。每年發生的核生化恐怖事件從1995年的約60例上升A2001年的178例。

(五)次生核生化災害  在最近幾場戰爭中,利用常規武器打擊核生化設施,引發核生化危害,已成為美軍慣用的作戰手段。用常規武器打擊這類目標尚無國際公約限制,不承擔違約風險,卻可以收到與核生化攻擊相似的結果。如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軍不僅在空襲作戰中打擊、摧毀了10余處伊拉克核、化學、生物武器研究、生產、儲存設施,還以飛機轟炸了伊拉克的油井、儲油設施和煉油廠,從而造成大范圍原油污染、生態環境破壞,甚至使大批海鳥和魚類死亡。1998年的科索沃戰爭中,美軍對貝爾格萊德、潘切沃等20個城市的30個化工設施進行頻繁轟炸,大量的氯、氨、氫氧化物被釋放到空氣中,燃燒中產生了氯乙烯、光氣等有毒氣體,令人刺眼、窒息。有評論說:“北約打了一場沒有使用化學武器的化學戰。”

核生化工業事故和生物疫病除了以上來自敵對國家或敵對集團的核生化威脅外,還有核生化工業事故和生物疫病。它們來自工業社會和自然界,成為重大的非傳統安全問題。1984年“月3日,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爾市郊一家農藥廠裝有45噸液態劇毒的異氰酸甲脂的儲氣罐閥門失靈,劇毒物質以氣態迅速向外擴散,覆蓋面積達49平方公里。一小時后毒云團已籠罩全市上空。80多萬城市人口中有32萬人中毒,死亡約3000人,使全世界為之震驚。這起事故是全球頻發的核生化事故的典型代表,凸現了新的威脅的嚴重性。隨著核生化工業的發展,核生化工業事故還將呈現多發趨勢,大面積造成人員傷亡、環境污染。其遠期效應和心理影響更是難以估算。

二、應對措施因國而異

應對各種核生化威脅,可以用軍事的、外交的、公共安全的途徑和手段。如美國2002年9月頒布《應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國家戰略》指出:應對大規模毀傷性武器是“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此后,美國又于2006年3月制定《應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國家軍事戰略》,提出若干指導原則、戰略舉措和作戰任務。軍事防御戰略是國家防御戰略的主干。它可以應對核生化襲擊,核生化恐怖、次生核生化災害等軍事性威脅,也可以在應對核生化擴散、核生化工業事故和生物疫病中發揮后盾支援作用。

核生化軍事防御有兩個支點,一是核生化防護,二是對核生化襲擊的抗擊反擊。有的國家,如瑞士、瑞典偏重前者,實施總體防御戰略,不謀求也不具備抗擊反擊能力,著重作好軍民防護,避免和減輕核生化襲擊造成的傷害。有的國家,如俄羅斯、美國偏重后者。我國的核生化防御保持兩個支點,實施“防護十反擊”戰略。它符合中國的安全需求,也有國力和軍事力量的保證,與我國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方針吻合和匹配。

核生化防護的目的是避免或減輕核生化軍事襲擊、恐怖襲擊、次生核生化危害等造成的損失,及時消除可能造成的短期和長期后果。各國都十分重視核生化防護。美國的核生化防護不僅介入海外危機、沖突、和平行動、人道主義援助、全球范圍的非戰爭軍事行動等各種類型的軍事行動中,還對本土、多國的民用目標、軍隊和軍事設施實施核生化防護,以保障美軍在核生化環境中持續作戰,并把對戰斗力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民眾核生化防護也是軍事防御的組成部分。在現代戰爭中,核生化襲擊民生目標的幾率越來越大。瑞士為人口676萬的“永久中立國”,奉行軍事防御為核心的總體防御戰略,有統一、完善的民防體系,平時在民防服役的有48萬人,全國建成可防核生化襲擊的眾多地下掩蔽所,可容納580萬人,輔助掩蔽所可容納210萬人。

國際核生化軍控是當今外交的重要議題,國際安全熱點問題幾乎都離不開核生化軍控問題。參與國際核生化軍控、裁軍和防擴散,消減和限制核生化武器的數量和質量,防止更多國家和集團獲取核生化武器和技術,建立國際監督、信任機制,降低核戰爭和生化戰的風險和危害程度,是一個國家核生化防御的重要方面,是依靠外交和國際合作降低本國核生化威脅的必要手段,與軍事防御手段相輔相成。核生化軍備控制的成效將降低軍事防御的壓力。現代國家的安全更多地依托于國際合作,由此國際核生化軍控裁軍和防擴散在國防中的作用也在提高。我國2006年國防白皮書表述了我國履行國際核生化軍控和防擴散條約的任務:認真做好《全面禁止核試驗》的履約準備工作,支持旨在加強《禁止生物武器公約》有效性的多邊努力,嚴格履行《禁止化學武器公約》規定的義務,堅決反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運載工具的擴散等。

相關文件

打印此頁關閉窗口
彩88-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