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光臨太倉市政府門戶!| 用戶中心
智能問答|無障礙瀏覽|繁體版|English

關于預防野生毒蘑菇中毒的風險警示

來源:工商局發布時間:2015-12-04 17:05瀏覽量:字體:

關于預防野生毒蘑菇中毒的風險警示

  當前我省天氣炎熱,雨量充沛,已進入野生毒蘑菇生長旺盛期,同時也進入了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的高發期。為確保公眾飲食安全,特進行以下風險提示。

  一、毒蘑菇的危害及癥狀

  自然界有許多菇類含有毒素,不宜食用,普通人并不能辨識有毒無毒,最終因誤食而中毒。毒蘑菇又叫毒蕈,是指食后可引起中毒的蕈類。目前,在我國已鑒定的蕈類中,可食用蕈近300種,有毒蕈類約100多種;其中含有劇毒可致死的近10種,如褐鱗小傘、肉褐鱗小傘、白毒傘、褐柄白毒傘、毒傘、殘托斑毒傘、毒粉褶蕈、秋生盔孢傘、包腳黑褶傘、鹿花蕈等。毒蘑菇所含毒素為蕈毒素,可引起中毒。毒蘑菇中毒的類型按中毒的癥狀分為以下6個類型。

  (1)胃腸炎型:這是最常見的中毒類型。中毒潛伏期較短,一般多在食后10分鐘~6小時發病。主要表現為急性惡心、嘔吐、腹痛、水樣腹瀉、或伴有頭昏、頭痛、全身乏力。

  (2)神經精神型:從中毒癥狀可以分為神經興奮,神經抑制、精神錯亂,以及各種幻覺反應。此類癥狀可在發病過程中交替出現,或僅有部分反應,有的病人還可伴有胃腸炎癥狀。

  (3)溶血型:含這類毒素的毒蘑菇中毒潛伏期比較長,一般在食后612小時發病。除了有惡心嘔吐、腹痛或頭痛、煩燥不安等病癥外,可在一、兩天內由于毒素大量破壞紅血球而迅速出現溶血癥狀。主要表現為急性貧血、黃疸、血紅蛋白尿、肝及脾臟腫大等。

  (4)肝臟損害型:這是引起毒蘑菇中毒死亡的主要類型。毒素主要為毒傘肽類和毒肽類。這些毒素對人體內肝、腎、血管內壁細胞、中樞神經系統以及其他組織細胞的損害極為嚴重,最終因造成人體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導致死亡,死亡率高達90-100%

  (5)呼吸與循環衰竭型:毒蘑菇中毒主要引起呼吸與循環衰竭病癥。以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腎功能衰竭和呼吸麻痹為主,瞳孔稍散大,但無昏迷,無副交感神經興奮樣癥狀,也無黃疸、肝大,肝功能檢查一般正常。有的病人初發時有嘔吐或腹痛,頭暈或全身酸痛、發麻、抽搐等。其毒素不詳,潛伏期20分鐘至1小時,最長達24小時,此型死亡率高,應注意早期治療。

6)光過敏性皮炎型:當毒素經過消化道被吸收,進入體內后可使人體細胞對日光敏感性增高,凡日光照射部位均出現皮炎,如紅腫、火烤樣發燒及針刺般疼痛。潛伏期較長,一般在食后1-2天發病。

  二、毒蘑菇中毒風險提示

  (1)對消費者的提示: 在有采食野生蘑菇習俗的地區,切勿采摘、購買未食用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在旅行過程中,不要輕信導購而食用或購買不認識的野生蘑菇;野生蘑菇是否有毒需要專業機構和人員進行鑒別,目前沒有簡單易行的鑒別方法,民間流傳著一些識別方法經證明并不可靠,預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辦法就是不要采食野生蘑菇。

  (2)對食品生產經營者的提示:各類學校食堂、重大接待、群體宴席以及其他餐飲服務單位盡量不要加工制作野生菌,生產、加工野生蘑菇時,要確保可食蘑菇不會混入有毒品種。

  (3)對各級監管部門的提示:各級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要加強對學校食堂、機關企事業單位、農村自辦宴席的食物采購監管,嚴格事故責任追究制。通過食用野生菌中毒實例教育等宣傳方式,宣傳菌種識別、中毒預防知識,減少和避免誤食有毒野生菌中毒事件的發生。

  三、中毒后的救治

  目前,對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一旦出現蘑菇中毒,應立即大量飲用溫開水或稀鹽水,把手指或牙刷柄等伸進咽部催吐,同時盡快送往最近的醫療單位,進行催吐、洗胃、導瀉,以盡快排出毒素。就診時最好攜帶剩余蘑菇樣品,以備進一步明確診斷。一些中毒者經過常規治療處理后,癥狀緩解,感覺似乎康復了,其實是進入了“假愈期”,如不繼續觀察治療很容易導致肝臟受損甚至死亡。

太倉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

                                         20158月25

相關文件

打印此頁關閉窗口
彩88-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