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光臨太倉市政府門戶!| 用戶中心
智能問答|無障礙瀏覽|繁體版|English
當前位置: 首頁 > 政府信息公開 > 重點領域信息公開 > 重點工作 > 政府工作報告

太倉市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

來源:太倉市人民政府發布時間:2007-12-27 11:02瀏覽量:字體:

政府工作報告

——2007年12月25日在太倉市第十四屆

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市長 謝  鳴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前五年簡要回顧和2007年工作情況

本屆政府任期的五年,是我市在加快發展中搶抓機遇、爭先跨越的五年,也是在科學發展中攻堅克難、開拓進取的五年。五年來,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中共太倉市委的正確領導下,緊緊依靠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務實奮進,順利完成了市第十三屆人大歷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為向后五年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過去的五年,是我市經濟實力大幅躍升的五年。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440億元(預計數,下同),是2002年的2.4倍,年均增長19.6%,三次產業結構由7.9:55.8:36.3調整為3.8:60.3:35.9;財政總收入80億元,是2002年的4.9倍,年均增長37.7%,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5.86億元,年均增長39.3%;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大關,是2002年的3倍;服務業增加值158億元,是2002年的2.4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844.9億元。綜合實力列全國百強縣(市)第9位,成為江蘇省6個率先全面實現小康的縣(市)之一。榮獲全國十佳節約型中小城市稱號。

——過去的五年,是我市港口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五年。太倉港已進入大開發階段,港口碼頭、臨江工業、現代物流、新港城建設明顯加快。新增生產性泊位13個,國際國內航線45條。太倉港承載能力大幅提升,今年集裝箱和貨物吞吐量分別突破100萬標箱和3000萬噸。太倉港經濟開發區在首屆長三角最具投資價值開發區評比中榮獲綜合實力獎。太倉港物流園區被確定為省重點物流基地。石化工業區被授予“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最具投資價值園區”。

——過去的五年,是我市城鄉面貌巨大變化的五年。城市框架迅速拉開,“一市雙城”的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市區建成區面積由15.9平方公里擴展到32平方公里。城市形態進一步優化,新港城建設、老城區改造、新區拓展、南郊新城開發全面推進。城鎮布局調整優化,空間結構更趨科學合理。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沿江高速、蘇昆太高速、錫太公路等高等級公路建成通車,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市域交通體系。完成了長江引水工程,建成了蓄淡避咸水庫,實現了污水處理設施市、鎮(區)全覆蓋。建立了“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系統。榮獲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生態示范區稱號,通過了國家生態市的考核。

——過去的五年,是我市農業、農村工作全面推進的五年。鎮村經濟快速發展,在全市經濟總量中的占比明顯提高。農村改革不斷深化,在全省率先取消了農業稅,出臺了農業種養專項補貼、農資和農機補貼等惠農政策,推行了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形成了以“五大合作”為基礎的農民增收新機制。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各類農業園區建設全面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躋身全省首批先進縣(市)。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向農村延伸。“三綠”工作躍上新臺階,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全部建成省級以上優美鄉鎮。

——過去的五年,是我市改革開放持續深化的五年。實施了市屬工業企業、商貿流通企業改革和生產經營型事業單位轉企改制。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有序推進,減少審批事項92項。成為省首批實行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試點城市。新增各類合作經濟組織近200家。五年來累計新增注冊外資58.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0.7億美元;內資新增注冊資本115.8億元。民營經濟倍增計劃順利完成,新增私營企業4900多家,個體工商戶2.2萬戶,注冊資本118億元。新增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16只。被認定為省國際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德資工業園、臺資科技創新產業園被批準為省級特色園區。

——過去的五年,是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的五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5.8%和10.9%。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40.4平方米。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一體化水平全省領先,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體系工作被定為全國試點。在全省率先普及15年教育,基本實現了教育現代化。創辦了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加入了世界健康城市聯盟。舉辦了紀念鄭和七下西洋600周年和吳曉邦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江南絲竹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萬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在全省率先達標。建成了中國生殖健康家庭保健培訓中心,人口與發展南南合作伙伴組織中國項目辦事處入駐太倉。成為省“十五”人口與計劃生育示范市。實現全國村民自治模范市和省“雙擁”模范城三連冠。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法治江蘇合格縣(市)”創建工作先進集體和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創新獎,連續4年被評為江蘇省社會治安安全縣(市)。

各位代表,2007年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關鍵之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各項工作加速推進,經濟社會保持又好又快發展。

工業經濟保持了新的增長。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1100億元,增長22.2%;實現銷售收入1068億元,增長23.6%。規模企業不斷壯大,年銷售額突破10億元企業15家、20億元企業6家、30億元企業2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15%。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5家、蘇州市級企業技術中心9家、國家重點新產品2只。科技創業園暨留學人員創業園一期工程竣工,被認定為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留學人員創業園。建立了中化太倉——中科院上海有機所氟化工聯合實驗室等一批科研機構。特靈空調設立了國內暖通空調領域首家國際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請專利超3000件。認定中國馳名商標3件,申報省著名和蘇州市知名商標36件,新增國家免檢產品2只、省級名牌產品8只。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投入2400余萬元對主要污染物減排實施“以獎代補”。通過了全國“質量興市”先進市驗收。建立了省中德環保技術合作中心。成立了互助型合作擔保組織,為全市4000多家中小企業建立了信用檔案。成功舉辦了金秋經貿月系列活動。榮獲2007中國制造業十佳投資城市和亞洲制造業示范基地稱號。

服務業實現了新的發展。服務業增加值增長22.4%;新增固定資產投資102億元,增長51.8%。生產性物流業務總量達到43億元。制定了服務業發展總體規劃,華東國際塑化城、隆興物流等十大項目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之江國際生活廣場等十大載體建設扎實推進,太倉國際物流城啟動建設。首屆旅游文化月系列活動成功舉辦,生態休閑、特色文化旅游成為新亮點。錦江國際大酒店建成投運,沃爾瑪、尖沙咀百貨等一批著名商貿企業簽約入駐,引進了首家世界500強商業連鎖項目史泰博佩佩辦公用品公司。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億元,增長17%。新增私家車6800輛,增長24%。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369億元,貸款余額311億元,分別增長13.6%和17.5%。江蘇銀行太倉支行成功落戶。成立了保險行業協會。

太倉港開發取得了新的進展。集裝箱碼頭二期工程投入運行,三期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完成,陸域堆場開工建設,陽鴻石化、萬方件雜貨等6個萬噸級泊位建設進展順利,武港碼頭開工建設。新增航線22條,其中外貿航線1條、內貿航線5條、洋山支線和長江內支線16條。開辟了至日本下關港的國際客運航線,開通了誠信集裝箱船綠色通道和至洋山港集裝箱運輸快速直達通道,集裝箱和貨物吞吐量分別增長66%和33%。太倉港保稅物流中心監管功能日益完善。永得利物流、武鋼物流等運行良好。

開發區建設有了新的推進。港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形態功能進一步完善;新港城建設起步較快,五星級商務中心、國際商務大樓、港區行政服務中心等近10幢大樓開工建設,商務監管大樓即將竣工;中化134A、煙草薄片、廣澤精細化工、五礦邯鋼等14只項目竣工投產,玖龍四期、明達工業、BP潤滑油、旭川樹脂、北新建材等31只在建項目進展順利,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0億元。新區一期提檔改造和二期開發建設全面推進,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2平方公里行政商務中心啟動建設;舍弗勒二廠、威爾斯新材料、世泰科特種材料、賀利士電測騎士等42家企業竣工投產,特靈空調新廠、和承汽配、實用動力、長富不銹鋼、海瑞恩機械等50只項目加快建設,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德資工業園集聚效應凸現,企業總數突破100家。臺資科技創新產業園、膠帶科技產業園、化纖加彈集聚區建設步伐加快。

改革開放邁出了新的步伐。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組建了市資產經營投資有限公司、工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和交通控股有限公司。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深化,做好了行政許可審批項目清理工作。鄉鎮機關綜合改革啟動實施。制訂出臺了《關于鼓勵和扶持企業上市的實施細則》。新增私營企業1100家、個體工商戶3800家,注冊資本22億元。招商引資工作機制進一步優化。完成注冊外資16億美元,增長34%;實際利用外資6億美元,增長35.7%。制訂出臺了促進服務外包發展的相關政策意見,新增服務外包企業4家。興辦境外投資項目4只。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56.4億美元,其中出口28.4億美元,均增長20%。內資新增注冊資本34億元,增長18.5%。接軌上海工作得到拓展,規劃、交通、科技、產業、區域合作等方面對接進一步深入,與嘉定區簽訂了“加強戰略合作備忘錄”,引進滬上資金23.8億元。

新農村建設展現了新的面貌。高效農業規模化快速發展。建成了市鎮村現代農業示范基地33個,4個蘇州市級現代農業規模化示范區和7個鎮級農業示范區初具規模,新增高效農業面積3.7萬畝。農產品質量建設不斷加強,新增“三品”認證9只,27只產品獲省、蘇州市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農業龍頭企業完成銷售37億元,帶動農戶3.5萬戶。新增“三資”農業注冊資本7.1億元。土地復墾扎實開展,凈增耕地1025畝。在全省首創“糧食銀行”,并率先通過“國家糧食質量監測站”驗收。全市80個農村新型社區規劃全面完成。首批15個試點村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第二批10個試點村全面啟動,落實重點建設項目66個,完成總投資3.77億元。富民強村工程扎實推進,村級物業項目開工面積達29萬平方米,村級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平均超100萬元,增長30%。新增農村各類新型合作經濟組織97個,發展農村經紀人450余人。

城鄉建設實現了新的拓展。市域空間布局規劃、中心城區總體城市設計、城市色彩設計和新區2平方公里行政商務中心規劃等編制完成。鄭和東路和上海路提檔改造、人民北路貫通等工程竣工。204國道三期改建、滬浮璜公路大修基本完成,339省道復線東段和太沙公路加快建設。南郊新城區道路框架初步形成,東倉大橋和新瀏河南岸風情水街啟動建設。府南地塊居住小區建設基本完成,南洋廣場建設加快。港城之星建設快速推進,同覺寺公園竣工啟用。長江飲水“村村通”工程提前一年完成,蕩茜河樞紐工程進展順利,高標準加固長江江堤1320米,建設標準化圩堤8公里,改造農橋142座,疏浚河道286.9公里,鋪設城鄉污水主管網27公里。500千伏太倉開關站和220千伏香塘變、110千伏王秀變擴建工程順利投運。生態建設扎實開展,新增林地、綠地1.6萬畝。城市公交擴容和交通暢通工程扎實推進,土地儲備機制有效運行,城鎮市容秩序長效管理工作得到加強。

社會事業取得了新的發展。成立了太倉市留學人才協會,開通了“江蘇沿江服務業人才網”。與德國工商行會上海代表處合作建立了“AHK——上海、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專業技術工人培訓中心”。順利通過省縣(市)教育現代化建設和全國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被評為全國區域教育發展特色示范區。維新遺址陳列館和婁東畫派紀念館對外開放,王錫爵故居改造工程完工,滾燈和雙鳳山歌列入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功舉辦了《歡樂中國行——魅力太倉》大型綜藝晚會。農村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97%,省“戶戶通”有線電視縣(市)創建通過驗收,有線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工作順利推進。深入開展了省農民健康工程先進市創建工作。第一人民醫院易地新建工程加快推進,三院二期工程全面完工,港區、沙溪醫療急救分站投入運行。瀏河、璜涇鎮通過了國家衛生鎮考核。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順利完成,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96%。全國女排錦標賽、海峽兩岸橋牌邀請賽等重大賽事成功舉辦,被命名為省首批體育強縣(市)。組建了集計生、衛生服務功能于一體的家庭保健服務中心,“生殖健康百村行”活動深入推進,建立了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聯合執法長效機制。鎮、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有序推進,被列為“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市”。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安置就業2.85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4萬人,其中被征地農民30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9%以內。建立發放“勞動保障卡”43萬張。各類社會保險擴覆24.6萬人次。住房公積金歸集和貸款發放額增幅超過20%。啟動了經濟適用房安居工程,建立了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城鄉低保標準分別達到320元和20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38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400元,均增長12%左右。農村學校現代化建設等八項政府實事工程完成或基本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民主法制建設得到了新的加強。自覺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虛心聽取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建議。依法治市工作不斷深入,“五五”普法全面實施,“法治江蘇合格縣(市)”建設取得實效。政務公開工作深入推進,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工作順利開展,納稅人評議政風行風活動扎實推進。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好轉,無較大以上事故發生。鎮(區)消防體系日趨完善。食品、藥品安全整治有序進行,消費環境進一步優化。信訪秩序明顯好轉,越級上訪量蘇州最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進一步加強,新一輪“平安太倉”建設持續推進,社會更趨穩定和諧。

此外,審計、統計、物價、外事、檔案、老齡、婦女兒童、殘聯、民族宗教、僑務、對臺事務、兵役、雙擁、人防、氣象、郵政、電信等工作也取得了長足進步。

各位代表,以上成績的取得是全市人民在中共太倉市委正確領導下,同心同德、艱苦奮斗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加強監督、鼎力支持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離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向各人民團體,向駐太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國家和省駐太單位,向所有參與、關心和支持太倉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發展中的矛盾和工作中的不足,主要是經濟發展中的要素制約和結構性矛盾尚未得到很好解決,重大項目、高新技術項目不多;節能減排任務較重,環境承載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化解社會矛盾的工作機制還需不斷完善;工作的前瞻性、創造性還不夠,對政策變化的研究和落實需要進一步加強,攻堅克難、狠抓落實的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今后五年的總體設想和2008年工作任務

今后五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努力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時期。新一屆政府將在中共太倉市委的領導下,緊扣時代發展脈搏,緊貼太倉發展實際,全力以赴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對于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我們提出如下建議:全面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堅持率先發展、創新發展、均衡發展、生態發展、人本發展,充分發揮港口和沿江、沿滬優勢,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深入實施科教興市、以港強市、經濟國際化、可持續發展和接軌上海戰略,搶抓機遇,攻堅克難,扎實工作,確保完成“十一五”發展規劃,制定實施“十二五”發展規劃,推動太倉在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建議在新一屆政府任期的五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全面實施經濟發展倍增計劃,即主要經濟指標在2007年的基礎上實現翻番,把太倉建設成為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生態文明、社會和諧、創業首選與宜居的城市。到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服務業增加值占比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0%;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8%,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占比大于8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超過30%。改革開放深入推進,開放型經濟和民營經濟加快發展,太倉港邁入億噸大港行列,經濟發展活力和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城鄉統籌加快推進,城市化率達到65%以上,城市綠化覆蓋率超過45%。新農村建設不斷深入,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城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城市功能和生態環境持續提升。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市文化藝術中心、圖博中心、傳媒中心、體育中心等一批公共設施建成啟用。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法治太倉”、“平安太倉”建設深入推進,人居創業環境和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升,社會更趨文明和諧。

根據上述要求和目標,新一屆政府將在任期的五年里,重點把握好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今后一個階段太倉發展的核心取向。要更加注重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加快推進引進制造商向引進營運商提升,引進企業向企業集群、先進制造業基地提升,引進制造業向引進總部經濟、智力經濟提升,全力構筑太倉經濟發展新優勢;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走以應用研發為特點的自主創新之路,抓住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關鍵問題,切實提升太倉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更加注重節能減排,突出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重點工程的節能減排工作,努力增強區域經濟社會永續發展能力。

二是立足發揮優勢,著力增強區域發展競爭力。港口、沿江、沿滬是太倉最大的特色,也是太倉最大的資源和優勢。要繼續大力實施“以港強市”戰略,加快推進港口碼頭、臨江工業、現代物流和新港城“四位一體”建設,促進港口經濟繁榮。深入推進“接軌上海”戰略,努力把太倉建設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配套基地、上海先進制造業發展轉移基地、上海自主創新擴散基地、上海現代服務業延伸基地和上海休閑旅游度假基地。

三是立足城鄉統籌,著力構筑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這是太倉新時期發展的科學選擇。要積極吸收借鑒歐洲先進城市的建設理念和發展模式,打破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加快城鄉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保障、領導體制等五個方面的一體化進程,建設生態文明,全面提升城鄉發展水平和人居創業環境,率先探索實踐一條具有太倉特色的城鄉一體化發展之路。

四是立足社會和諧,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全體市民。致力于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加快推進“就業、就醫、就學”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致力于社會保障的全覆蓋,進一步提高各類保障的覆蓋率和保障標準;致力于解決弱勢群體問題,著力完善社會救助、扶貧等各項制度,形成穩定長效的保障機制和體系;致力于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優化社會治安環境和法治環境,提升人民生活質量。

五是立足文化繁榮,著力打造文化軟實力。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既要有經濟的硬實力,也要有文化的軟實力。要依托現有的經濟基礎和人文資源,以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以建設文化強市為目標,以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為導向,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創新為動力,推進文化公共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和文化創新體系建設,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200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我們將進一步強化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進一步統籌城鄉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進一步抓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工作,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2008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8%;財政收入達到100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3億元,分別增長20%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工業總產值增長18%;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新增注冊外資1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5億美元;內資新增注冊資本33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太倉港集裝箱吞吐量160~180萬標箱,貨物吞吐量3750萬噸以上。

根據上述預期目標,重點抓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雙輪驅動”,推動產業創新發展、節約發展、協調發展。

依靠發展先進制造業,迅速擴大工業經濟總量。按照“增量調大、存量調優、產業調長、技術調新”的思路,進一步優化工業經濟結構。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力爭在海洋石油工程及船舶修造、汽車整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業等產業發展上取得新突破。改造提升紡織、輕工、建材、冶金等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和環保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適應國家科技產業政策變化,組織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和認定,積極爭取各類優惠政策和引導資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點做好雅鹿、德威、振輝、申久等企業上市輔導工作,力爭2家企業成功上市。推動企業做大做強,加速實現年銷售收入超20億元企業8家、超50億元企業2家,力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占比超過80%。繼續實施品牌和標準化戰略,新增中國馳名商標、名牌產品和國家免檢產品4只,省級著名商標、名牌產品12只。認真做好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

依靠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調優經濟發展結構。按照服務業發展總體規劃,重點抓好十大產業,構建現代服務業發展新優勢。著力引進大型物流企業,加快耐克、普洛斯、中鴻等一批物流項目和港區“一中心、四市場”建設,促進現代物流業加快發展。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服務外包扶持政策,加快引進國際服務外包龍頭企業,著力推進“一地五園”規劃建設,全力打造省國際服務外包基地城市。整合各類旅游資源,凸顯生態休閑主題,辦好和諧城鄉游推廣活動。加快推進港城之星、鄭和濱江度假區、金倉湖生態公園、沙溪古鎮等休閑旅游載體的開發建設,提升休閑旅游發展層次。加快南洋商業廣場、大潤發等重大商業設施的開業,推進之江國際生活廣場和物流城建設,規劃建設瀏河海鮮城,提高商貿業發展水平。積極引進金融機構,推進國有投資公司由融資向投資的功能轉變,構建多層次的金融業態。鼓勵和促進信息、房地產、養老、家政、通訊、中介等健康發展。

依靠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堅持以企業為主體、項目為抓手、智力為保障,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步伐。推進軟件園、科技創業園暨留學人員創業園等科技創新載體建設,力爭科技創業園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啟動建設天安數碼城。扎實做好各項科技優惠政策的落實工作。依靠政府、市場和企業的力量,培育科技創新重點企業和科技創新項目,新增企業博士后工作站1家,申報省級研發中心和工程中心5家。全年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提高0.1個百分點。組織好百家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建設科技服務中心,積極籌建知識產權法庭和專利事務所,成立科技創業投資公司,扶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全面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促進專利量質并舉,專利申請超3000件。優化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機制,充分借助上海科教資源的優勢,營造滿足各類人才需求的創業和發展環境,集聚更多的領軍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為我市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提供技術支撐和人才保障。

依靠政策引導和強化管理,堅決完成節能減排任務。既要利用好土地、水、基礎設施等有形資源,又要重視利用和開發信息、網絡、品牌、知識等無形資源,把節約資源落實到生產、建設、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加快形成節約型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用地機制,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做好土地利用規劃的修編和調整工作。盤活土地存量,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推進企業節能技術改造,重點實施一批投資500萬元以上節能項目。加強印染、化工、電鍍行業深度治理,確保印染和化工行業COD排放濃度分別降低50%和20%,電鍍行業中水回用率達到50%。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整治關停化工企業38家、磚瓦廠10家。認真做好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進一步完善“以獎代補”政策,調整置換企業主要污染物排放權。加強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體系建設。嚴格節能減排責任考核,強化污染源總量控制,提高項目準入門檻,積極推行排污總量在“兩區”、各鎮區域內部平衡。

(二)加快繁榮太倉港,著力推進開發開放。

發揮優勢,優化布局,全面加快港口建設和接軌上海工作,努力提升開放型經濟和民營經濟發展水平。

進一步推進港口開發。完善港口發展規劃體系。啟動集裝箱三期、四期工程,加快武港碼頭建設,完成陽鴻、萬方等9個泊位建設。加大長江中轉航線、內貿航線和近洋航線的開辟力度,鞏固和加強太倉至洋山港集裝箱快速通道,在蘇州工業園區建設集裝箱虛擬港。積極引進各大船公司、貨代公司,多方開展攬貨業務。全面推進監管服務前移,優化通關程序,提高通關效率。深入開展“為繁榮太倉港建功立業”活動,完善港口各項配套服務功能,爭創省級文明口岸,提升太倉港對外影響力。

進一步強化開發區集聚功能。圍繞“集聚產業、完善功能、擴大規模、提升層次”的要求,有序推進各類載體建設。港區要狠抓重特大制造業項目引進和現代物流業發展,全力打造沿江工業集聚區和現代物流基地。做強石油化工、電力、造紙、基礎原材料等主導產業,培育汽車整車、造船和重大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加快芳烴、PTA等重大項目的報批立項和啟動建設,推進玖龍四期、明達工業、BP潤滑油、北新建材、可耐福新型建材等重點項目建設。全力做好保稅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區報批工作,加快塑化、鋼材、木材、百貨等四大市場建設,凸顯省重點物流基地效應。確保完成投資90億元。新區要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智力經濟和歐美經濟,全面提升開發形態和品位。抓緊完善一期城市功能,加快推進二期建設,盡快完成三期25平方公里規劃編制工作。抓好特靈空調、舍弗勒二廠、實用動力、通快機床、瑞好聚合物、瑞士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確保完成投資58億元。全面實施德國戰略,新增德資企業20家,加快重點德資企業增資擴股,成立德國企業俱樂部,積極創造條件在德國舉辦“中德同行——太倉日”活動,努力把我市打造成為德國中小企業集聚和中德文化交流中心。加快建設臺資科技創新產業園,帶動中部快速崛起。著力提升璜涇化纖加彈、雙鳳特種膠帶、瀏河機電等產業,放大“一鎮一品”產業特色,促進各鎮經濟加速發展。

進一步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加快構建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建立和完善大項目導入機制,瞄準重點地區、世界500強和國內大企業,著力引進旗艦型、基地型、龍頭型大項目,帶動相關配套項目跟進。全面落實“市級統籌、領導牽頭、區鎮落實、部門合成”的大項目推進機制。提升服務水平,提高辦事效率,千方百計化解土地、資金、人才等制約因素,完善大項目迅速落地的轉化機制。認真籌辦金秋經貿月等各類招商推介活動。進一步強化招商隊伍建設,拓展招商領域,拓寬招商渠道,注重招商載體結構性調整,抓好存量土地和廠房的合理利用,抓好淘汰落后產業和廠房的“騰籠換鳥”,抓好企業閑置土地的清理整治工作。支持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采用多種方式,大力開展跨國跨地區投資經營。堅持以質取勝,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加大先進裝備、技術和重要原材料的進口,鼓勵深加工、技術先進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

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實施新一輪民營經濟倍增計劃,著力提升民營企業發展規模、技術和集聚水平,新增民營注冊資本30億元。鼓勵和支持民營資本投向現代服務業、社會事業和參與新農村建設。引導民營企業加強研發投入,延伸產業鏈,開發新產品,增強市場競爭力。加大產權、品牌經營和資本運作力度,促進民營企業做強做優。引導支持金融機構擴大對民營企業的貸款業務,完善和擴大互助擔保等多種融資擔保形式,加大對民營企業的資金扶持。完善與民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服務體系和政策措施,鼓勵更多的勞動者成為創業者,以創業帶動就業,拓寬民眾投資渠道,促進居民財產性收入持續增加。

進一步推進接軌上海工作。充分發揮與上海的同城效應,加快推進“五大基地”建設,努力成為蘇州市接軌上海的排頭兵。建立完善與上海相關部門的對接機制,構建多層面的對口交流互動平臺。加大滬上資本的引進力度,通過共建生產基地、合作開發園區、建立共享機制等方式,積極承接上海產業轉移,提升引進滬上資本占整個利用內資中的比重。加強以嘉定和寶山為重點的區域對接,推進接壤地帶的規劃與開發。做好交通對接工作,開通加密公交線路。進一步加強世博對接,選派人員去世博局掛職或擔任志愿者,做好企業參展等準備工作。

(三)加快新農村建設,著力提升城鄉統籌發展水平。

按照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思路,加大“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力度,統籌城鄉資源配置,推動新農村建設再上新臺階。

構建現代農業發展機制。建設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圍繞建設36萬畝主導產業的規劃布局,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高效農業和適度規模經營水平分別提高10個百分點,占比分別達到60%和50%以上。以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雙鳳萬畝水產、浮橋萬畝扣蟹、璜涇萬畝水稻以及沙溪、陸渡和瀏河萬畝蔬菜為重點,加快市級農業示范區提檔擴能,確保鎮級農業園區設施栽培面積增長一倍,新增蔬菜園藝、高效漁業、林果花卉1.1萬畝,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導、農民參與、產業化運作的現代農業發展體系。積極發展生態觀光農業,重點抓好盛興園藝、百花園等建設,培育農業生態休閑觀光新亮點。加大“三資”農業引進力度,積極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力爭農業引進外資8400萬美元、內資3億元、農產品出口創匯3500萬美元。加強農產品質量建設,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新增“三品”認證10只以上,盡快投運市農產品檢測中心。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培育溫氏養雞、宇航人、三全食品、金星獺兔、梅山豬等農業品牌。

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提高農村工作組織化程度,探索建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戶“四位一體”的合作模式。深入實施“五大合作”改革,參與農戶全年新增1萬戶,占比達到80%以上。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快農機化步伐。推進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規范有序流轉,新增農村承包土地流轉面積4萬畝,占比達到50%。全面推廣農業政策性保險,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多渠道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拓寬保安、保綠、保潔等多種形式的就業渠道,促進農村勞動力特別是被征地農民充分就業。加強農民的教育和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農民,增強農民就業、創業能力,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構建農村發展環境優化機制。壯大村級經濟,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發展,關鍵是優化農村發展環境。扎實抓好25個新農村試點示范村建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全面啟動80個集中居住點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物業經濟,確保全市村級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長30%。抓好新一輪扶持集體經濟薄弱村工作,確保18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兩年內實現脫貧。穩步推進農村各項改革,積極探索“以廠帶村”等解決新農村建設多元化投入的新途徑,新增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50個。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積極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增設“糧食銀行”4家,實現全市各鎮全覆蓋。啟動自來水“村村通”配套管網改造工程。改造和維修市級農橋92座,疏浚河道180公里。加強鎮村公路尤其是邊遠鄉鎮公路建設,新建和改建農村公路不少于20公里。

(四)加快推進城鄉規劃建設,著力優化人居創業環境。

堅持規劃導向,學習歐洲理念,完善城市功能,建設生態文明,加快城市現代化步伐。

加強規劃的統領作用。按照歐洲城市風貌和建設理念,調整完善城市規劃體系。做好《太倉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實施“兩區”、各鎮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和城市設計工作。整合各類專業規劃,編制城市管線、燈光、綠地系統規劃。建設數字化地理信息系統。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加強市、鎮、村規劃銜接,進一步做好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完善工作,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公用設施、公共事業的對接,實現城鄉規劃全覆蓋。加強規劃管理與控制,嚴格規劃執法,增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加快城市建設步伐。圍繞“一市雙城”的城市發展格局,推進各類項目建設。加快新港城開發,推進啟動區“兩縱三橫”道路和港區行政服務中心、商務大樓、外商投資服務中心等建設。加快城區商業中心改造,啟動弇山西路、人民南路、糧校等地塊改造和華旭財富中心建設,提升人民路商業街整體業態。全面推進新區2平方公里行政商務中心規劃建設,開工建設國信商務大廈、菲律賓首都銀行大廈以及總部經濟商務樓群。推進西部商貿物流中心建設,實施204國道太蓬公路至蘇昆太高速段沿線開發整治。推進南郊新城區現代生活服務中心建設,完成新瀏河南岸風情水街工程。

加速基礎設施建設。確保339省道復線全線及與沿江高速互通立交橋建成通車,完成204國道三期改造和太沙公路建設,爭取通港路東段拓寬工程主線貫通,做好沿江高速延伸至港區段前期準備工作。加快北京路鹽鐵塘橋建設,確保東亭路、東倉路、興業路向北連接全面貫通。啟動新港城交通客運中心建設。完成蕩茜河樞紐和河道拓寬工程,加快推進城區地下排澇管網改造和西部圩區治理。開工建設500千伏太倉變220千伏開關站、110千伏蕩茜變擴建、220千伏新湖和110千伏城中輸變電等工程。

加大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工作力度。實施“多創聯動”,整合資源,鞏固生態市創建成果。大力開展生態環境建設,新增綠化面積1.7萬畝。加強綠地管理和養護,提高植被保有率和成活率。完成新瀏河風光帶西段建設,在城市主要道路結點實施一批雕塑和景觀工程。加強水環境整治,加大水質監測力度,完成鹽鐵塘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一期工程。完成城鎮污水處理廠脫氮脫磷改造,加快推進納污管網建設。全面加強城市“六化”管理,實施數字化城管一期工程,每個鎮(區)創建1至2條市容示范路,完善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系統,進一步改善城鎮面貌。

(五)加快建設和諧社會,著力提升人民幸福指數。

堅持以人為本,按照“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要求,著力增強改善民生的普惠性,優化人文環境,促進社會文明和諧。

全面推進社會事業。著力加強教育內涵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教育教學管理,鞏固提高教育現代化建設水平。完成省太高東擴、沙高中一校兩區合并工程,啟動港城中學建設。積極推進德國“雙元制”模式本土化實踐,辦好AHK——上海、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專業技術工人培訓中心。著力提升農村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整合城鄉醫療衛生資源,完善市、鎮、村(社區)三級醫療衛生體系。推進一院易地新建和港城醫院建設。加快醫務人員特別是鎮、村(社區)醫務人員的培養和引進。加強愛國衛生運動和健康城市建設。做好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全國試點工作。推進中國生殖健康產業(太倉)基地前期建設,啟動CTC二期工程,深入開展“生殖健康百村行”活動,提升人口與計生服務水平。積極發展體育事業,舉辦市第十三屆全民運動會,承辦2008年全國女排錦標賽、海峽兩岸四地太極拳邀請賽、第五屆全國健身交誼舞大賽等重大賽事。

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加強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建設圖博中心和傳媒中心,基本完成鄉鎮文化中心達標建設,加快村(社區)文化活動室建設步伐。承辦好中國航海日系列活動。積極組織各類群眾文藝匯演,深入開展“文化百村行”活動,豐富城鄉群眾文化生活。加強婁東文化和鄭和文化的研究,組織出版婁東文化系列叢書。積極爭取舞蹈、絲竹、牛郎織女降生地等3個項目進入國家級民間藝術之鄉行列。編制文化產業發展五年規劃綱要。積極引進文化企業集團,啟動拉斯漫創意產業園建設,發展動漫延伸產業,促進文化產業加快發展。實施文化精品戰略,創作生產一批有感染力、影響力,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推進“數字檔案”建設。加大文化宣傳力度,提升城市對外影響力。

努力增進群眾福祉。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促進社會充分就業。完善就業援助機制,千方百計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擴大工資集體協商覆蓋面,完善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安置就業3.5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萬人。加強社會保障工作,確保各類社會保險擴覆20萬人次。健全最低生活保障、醫療救助、臨時生活救助和司法援助相互配套銜接的社會救助體系。鼓勵慈善捐助,做好賑災救濟、優撫安置工作。完善廉租住房制度,擴大住房公積金覆蓋面。推進來太務工人員集宿區建設,做好被征地農民拆遷安置工作。

保持社會安定祥和。扎實開展新一輪平安建設活動,深入推進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機制、社會治安大防控體系和綜合治理基層基礎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嚴厲打擊各類犯罪活動。深化“法治江蘇合格縣(市)”創建工作,加強法制教育宣傳,大力興辦法治實事,創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推進基層民主建設,爭創全國村民自治模范市四連冠。鞏固發展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市成果,爭創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市。進一步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維護食品藥品安全。強化安全生產各項責任制的落實,及時消除各類安全隱患,堅決防止較大以上事故發生。建立健全社會應急救援體系,加強應急指揮和處置能力建設。完善信訪工作機制,規范信訪秩序,有效疏導和化解各類社會矛盾。

切實為民辦好十項實事。(1)新建太倉客運中心、公交樞紐站。(2)實施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檔改造。(3)來太務工人員子女學校規范化建設和愛心學校建設。(4)加快社會化養老硬件建設。(5)實施港城之星主體工程。(6)實施金倉湖水系整治及西岸線景點建設。(7)經濟適用房建設。(8)推進老居民住宅小區改造。(9)實施長江江堤加固工程。(10)啟動村級污水收集處理系統建設。

三、深入推進政府自身建設

各位代表,新形勢、新任務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們將堅持以科學發展為第一要務,以率先發展為根本目標,以和諧穩定為第一責任,以群眾滿意為第一追求,努力做到“創新、務實、為民、廉潔”,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和管理水平。

1.解放思想,創新發展。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領會和把握科學發展、率先發展的深刻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緊密結合太倉實際和時代發展取向,運用創新創造的思維、改革開放的思路,大膽探索,勇于實踐,走率先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之路。加強對宏觀形勢的分析研究,把握走勢,發揮優勢,努力在趨緊的宏觀形勢中營造有利于太倉發展的微觀環境。始終以思想解放為先導,依據形勢變化,用發展的眼光、辯證的方法,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以觀念的領先推動發展的率先。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打破傳統思維模式,沖破常規依賴路徑,依據發展階段的新變化解放思想,順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解放思想,進一步增強工作激情和創新熱情,做到思路超前、策略領先、實績率先。不斷創新政府管理理念、管理機制和管理手段,更加注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更加注重為市場主體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更加注重推進社會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努力使政府各項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

2.求真務實,勤政為民。堅持實事求是、真抓實干,認真研究政策、加強調研,吃透上情、掌握下情,努力提高抓項目的本領、解難題的能力、促發展的水平。堅持把抓落實擺在政府工作的首位,以積極負責的態度、只爭朝夕的精神,把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堅持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不搞虛假、不摻水分,讓各項工作經得起實踐的檢驗、人民的檢驗、歷史的檢驗。全體公務員要牢記為民服務宗旨,樹立民本思想,進一步增強責任心、使命感,始終堅持群眾利益高于一切、群眾疾苦急于一切、群眾呼聲先于一切,切實把勤政為民的要求融入到思想感情里、體現到政策措施上、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建立健全政府部門工作定期反饋制、督查通報制和責任追究制,形成更加高效的工作落實機制,確保政令暢通和政府各項決策部署的落實。健全公務員學習培訓體系,注重學習公共行政、社會管理和現代經濟、科技知識,全面提升廣大公務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綜合素質和駕馭工作的能力。

3.科學決策,依法行政。堅持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相統一,進一步完善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序,切實提高行政決策的水平和質量。完善專家咨詢、社會公示和論證制度,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和其他群眾組織的作用,堅持廣納民意,努力實現依法決策、民主決策、科學決策。認真貫徹《監督法》等法律法規,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主動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社會各界的意見,依靠信息化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加強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工作,拓寬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完善行政執法責任考核體系,全面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行政執法監督檢查制和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強化行政機關執法責任。深入開展“五五”普法教育,增強全民法制觀念和公民意識,保障人民民主權利。

4.艱苦奮斗,從嚴施政。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有效控制和節減財政支出,珍惜民資民力,制止鋪張浪費,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開展以領導干部為重點的反腐倡廉教育,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進一步深化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與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完善預警機制和網上監察功能,規范工程建設、土地出讓、產權交易、醫療購銷和政府采購等要素市場管理。依法查處違紀違法案件,嚴厲懲治腐敗。堅持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和述職述廉制度,加強對重點部門、重點行業、重點項目的監察,發揮審計監督作用,進一步提高公共財政的資源配置能力和資金使用效率。繼續抓好政風行風建設,擴大評議面,切實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進一步嚴肅政務紀律,狠抓效能監察,加大對行政“不作為”、“亂作為”和“慢作為”的問責力度,嚴肅查處損害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的行為,努力形成事事快節奏、處處見實效的優良政風。

各位代表,太倉的發展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新的形勢催人奮進,新的征程任重道遠。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上級黨委、政府和中共太倉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齊心協力,奮勇前進,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讓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相關文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打印此頁關閉窗口
彩88-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