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光臨太倉市政府門戶!| 用戶中心
智能問答|無障礙瀏覽|繁體版|English
當前位置: 首頁 > 政府信息公開 > 重點領域信息公開 > 重點工作 > 政府工作報告

太倉市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

來源:太倉市人民政府發布時間:2007-01-15 11:08瀏覽量:字體:

政府工作報告

──2007年1月15日在太倉市第十三屆

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代市長 謝 鳴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6年政府工作回顧

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也是“兩個率先”承前啟后之年。一年來,全市上下在中共太倉市委的正確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高揚發展、富民、創新主旋律,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攻堅克難,扎實工作,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邁出新的步伐,經濟社會保持又好又快發展,圓滿完成了市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經濟總量快速增長。預計(下同)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66.63億元,比上年增長23%。全口徑財政收入60.99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7.59億元,分別增長35%和45.8%。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0.17億元,增長17.1%。經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不斷提升,在全國百強縣(市)評比中列第九位。

工業經濟增速加快。實現工業總產值900.24億元、銷售收入863.69億元、利稅76.1億元,分別增長32.2%、33.1%和39.1%。完成工業性投入132.7億元,增長10.8%,84只工業性重點投資項目開工率達93%。規模效應日益顯現。全市實現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108家,其中超10億元企業14家,超20億元企業5家,超30億元企業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696.83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77.4%。質量效益穩步提升。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人均勞動生產率達到11.3萬元。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認定省高新技術企業7家,省高新技術產品16只,列入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項目2只,國家火炬計劃項目4只。新增省著名商標2件,省名牌產品7只。申請專利1066件,增長230%。民營經濟持續發展。新增私營企業1136家,個體工商戶3660戶,凈增注冊資本36億元,增長73%,累計完成注冊資本143億元,提前實現“三年倍增”目標。

服務業發展迅速。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27.95億元,增長24.1%。現代物流業快速發展。太倉港物流園區被確定為省首批重點物流基地,港區10萬平方米保稅倉庫和出口監管倉庫投入運行。華東國際塑化城一期建成投運,城地國際百貨、木材深加工及交易等市場建設進展順利,鋼材市場已形成200萬噸的剪切配送能力。商貿流通日益繁榮。消費放心城市創建工作扎實推進,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53億元,增長16%。佩佩文具連鎖超市獲得中國商業名牌稱號。汽車消費、旅游消費成為消費熱點。新增家用汽車5706輛。依托人文優勢和農業生態資源開發特色旅游,接待游客24.7萬人次,增長35%。餐飲消費層次明顯提高,花園酒店成為五星級旅游飯店。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324.9億元,貸款余額264.8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47.3億元和49.6億元。

(二)招商引資成效顯著,開發開放步伐加快。

開放型經濟快速發展。利用外資成效顯著。實現注冊外資11.9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5億美元,分別增長28.2%和89%。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完成進出口總額46億美元,其中出口23.5億美元,分別增長28.7%和31.9%。對外經濟合作步伐加快。新增境外投資項目9只。引進內資增勢良好。新增注冊資本28.69億元,增長36.7%。“兩區”龍頭帶動作用明顯,實際利用外資3.91億美元,實際利用內資90.4億元,分別占全市的86.8%和71.3%。一批臨江規模型企業加快了建設步伐。歐美企業、國際知名企業加速集聚,其中德資企業增至75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增至22只;新增注冊資本超千萬美元的外資企業49家,投資總額超5000萬元的內資企業28家。德資工業園、臺資科技創新產業園獲準設立。太倉港經濟開發區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在首屆長三角最具投資價值開發區評比中榮獲綜合實力獎。

港口建設步伐加快。碼頭建設快速推進。太倉港集裝箱二期工程通過驗收并投入運行,三期工程報批等前期準備工作抓緊進行,陽鴻、萬方等碼頭開工建設。航線開辟成效顯著。新辟航線18條,其中東南亞、俄羅斯、日本和韓國等外貿航線4條。港口配套功能不斷完善。港口、港區管理機構和海關、國檢等口岸部門辦公前移,實現了“全天候、一門式”服務。保稅物流中心開始運作。太倉港進口木材檢疫除害處理區經國家質檢總局批準設立并啟動建設。貨源組織力度加大。引進了省內前六強貨代企業,吸引了蘇州一批大型進出口企業前來開展業務。完成集裝箱吞吐量60.12萬標箱,貨物吞吐量2251萬噸,分別增長139%和49%。

項目建設扎實推進。35只重點項目已開工建設31只,完成投資77.15億元。“兩區”項目建設力度加大。港區華能電廠二期、隆興二期、中石油華東潤滑油廠擴建等一批項目竣工投運,玖龍紙業70萬噸高強瓦楞紙和配套生活區、BP工業潤滑油、中化134a、蘇晨電子、約翰亨利二期等項目開工建設。新區年益科技、天順金屬、世泰科特種材料等一批項目竣工投運,舍弗勒二廠、特靈空調易地新建、聯翔機電、海瑞恩機械、和承橡膠等項目開工建設。各鎮項目落實力度進一步加大,先后有杰威爾精密機械、中玻皮爾金頓特種玻璃、申南紡織和化纖產業集群等一批項目集中簽約、開工和投產。

(三)新農村建設全面展開,“三農”工作不斷加強。

現代農業初具規模。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穩步推進。畜禽養殖業、水產業、高效種植業等特色主導產業不斷壯大,畝均效益達到2000元以上的高效農業生產面積超過14萬畝,增長11.8%。農產品質量顯著提高。新建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18個,新增綠色食品27只,大棚設施蔬菜面積發展到7900多畝。生態休閑農業發展迅速。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核心區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入區項目累計達25只,投資總額達3.5億元,被批準為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引進農業“三資”項目13只,投資總額13.72億元。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糧食生產獲得好收成。糧食安全保供體系繼續完善,在市外建立糧食生產基地10萬多畝。

新農村試點工作有序推進。出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相關政策和意見,設立了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15個試點村規劃編制工作全面完成,67只物業項目建設全面推進,項目開工率達92.5%,完成投資1.8億元,其中32只項目已經竣工。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扎實推進,太星、偉陽、維新、涂松、橫瀝、永樂、牌樓等村面貌一新。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進一步加強。鎮村兩級集體資產收益收繳率達98%,經營性凈資產保值增值率達12.8%。經濟薄弱村幫扶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建立了以扶持興建標準廠房、集宿樓等物業為主要形式的“造血”型幫扶機制,物業項目竣工面積15.9萬平方米。

惠農機制不斷健全。認真落實支農惠農政策。發放支農補貼1509.26萬元,組織開展農業科技、被征地農民就業、農民創業等主題培訓,建立了農業保險制度,水稻種植參保率100%。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和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8.8%和98%。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達72160人,占全市被征地農民的比例為88%。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農村公路改造加快推進,行政村公交車通達率90%以上,區域供水入戶率達95%。

(四)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發展環境日益優化。

規劃體系進一步完善。高度重視規劃工作,強化了規劃的先導作用,按照國際化、城市化的要求,全面完成了“十一五”發展各項專業規劃的編制工作,并加強了各項規劃之間的配套銜接。全市區域空間形態規劃、中心城區控制性詳規、綜合交通規劃編制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加緊進行,村莊建設規劃加快推進,新港城中心區3.6平方公里控制性詳規編制完成。

城市建設步伐加快。新港城建設全面啟動。港區商務監管大樓完成主體工程,濱江公園、港區行政服務中心等開工建設。濱江大道向北延伸段建成通車,綠化、美化工程加快推進,完成了20萬平方米公寓房建設。中心城區改造建設有序推進。府南地塊改造加快進行,人民北路、縣府東街改造全面完成,小北門街改造和東倉路、濱河路提檔工程基本完成,東海高爾夫球場建成啟用。城市綠化、美化、亮化工作不斷加強,榮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南郊新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鋪開,完成23萬平方米安置房建設,道路、港池等工程加快推進。加強了城市長效管理工作,數字化城管、城市暢通工程積極推進,市容秩序明顯改善。

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204國道拓寬一期輔道全面完成,二期(弇山路以南)基本實現主線貫通。滬浮璜公路延伸段及太海路連接線、339省道復線繞城段、協星路等工程全面完成。長江江堤按海塘標準加固工程汛前竣工,城區水環境綜合整治和長江引水“村村通”、農村危橋改造、圩區治理達標等工程完成年度任務。實施了市區部分公廁提檔改造,垃圾焚燒發電和糞便集中處理項目建成投運。農村電網改造和電氣化建設步伐加快,通過了國家電網公司新農村電氣化縣(市)考評,220千伏慶豐、110千伏王秀輸變電工程投入運行,500千伏太倉變工程開工建設。

國家生態市建設扎實推進。加大了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力度,城區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投入運行,各鎮污水處理廠及管網建設基本完成,工業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加強,新增林地、綠地947公頃,陸渡鎮被命名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沙溪、雙鳳、璜涇、浮橋、瀏河被命名為省環境優美鄉鎮,28個村、15個社區、10所學校分別被命名為省級生態村、綠色社區和綠色學校。全市基本達到了國家生態市6項條件和36項建設指標要求,城鄉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高。順利通過了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復查。

(五)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科技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全市R&D經費投入達6.05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65%。科技創業園暨留學人員創業園一期工程開工建設,新增入園企業11家。軟件園一期研發大樓竣工,被批準為國家級蘇州軟件園太倉基地。引才引智工作扎實推進,設立了特靈博士后工作站,人才服務中心順利完成了擴容搬遷。教育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全面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健雄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建成啟用,農村學校十大重點工程完成過半,北上海國際學校開工建設。和諧社區建設全面推進,社區服務功能不斷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市急救中心和血站建成啟用,接受了省社區衛生服務先進市評估驗收。愛國衛生運動深入開展,通過了省農村改廁先進市的考核驗收,國家衛生城市創建成果進一步鞏固,加入了世界健康城市聯盟。“百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在全省率先達標,承辦了第三屆全國體育大會橋牌比賽和全球通杯高爾夫球精英賽等重大賽事。加強了人口與計劃生育的規范化、信息化、人性化管理,成為省“十五”人口與計劃生育示范市。人口與發展南南合作伙伴組織中國項目辦事處落戶太倉。成功舉辦了婁東畫派300年和吳曉邦百年華誕等紀念活動。江南絲竹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沙溪鎮被中國舞蹈家協會授予“群眾舞蹈培訓基地”。張溥故居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并與元代古橋一起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鄉鎮文化中心建設扎實推進,“文化百村行”活動覆蓋全市各村。《太倉市志》續編工作正式啟動。有線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快速推進,新增有線電視用戶18221戶,入戶率達82.7%。十項政府實事工程中,全市垃圾收集系統、市殘疾人服務中心、農村危橋維修改造等九項工程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年度任務,新瀏河風光帶西段工程正在加快組織實施。

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就業再就業工作得到加強。完成再就業培訓3080人,被征地農民培訓16971人,發展職業技能培訓基地6個。全市共提供就業崗位40914個,安置就業24276人,其中失業人員就業6100人,農村轉移就業668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97%以內。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余額151.7億元,比年初增加19.2億元。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各類社會保險擴覆21萬人次,社保覆蓋面達98%。被征地農民保障工作被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定為全國試點,在全省率先出臺被征地農民進醫保和高危行業工傷保險等政策,被征地農民參加醫療保險新增16000人。住房公積金歸集擴面工作進一步推進,公積金歸集和貸款發放額分別增長27.4%和21.2%。開展了食品藥品專項整治,飲食、用藥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養老服務事業得到新發展,各鎮社會福利院提檔改造進展較快。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9087元和9476元,分別增長14.5%和12.8%。

各項改革穩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深化。社會事業領域企事業單位改革深入開展。國有企業和生產經營型事業單位改革掃尾工作進展順利,部分改革遺留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國有(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工作不斷加強,財政分配體制進一步完善。農村“五大合作”改革不斷深入,新增各類新型合作經濟組織50個。企業上市工作積極推進,調整、擴充了后備企業資料庫。

民主法治建設深入推進。自覺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虛心聽取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和建議。一年來,我們就加快新農村建設、“兩資”招商工作、建設法治政府等重大事項,向市人大、市政協作了匯報和通報。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重視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作用。“法治江蘇合格縣(市)”創建工作扎實有效。大力推進依法行政,積極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行政審批制度進一步規范。全面啟動“五五”普法,開展法律進校園、進社區等“五進”活動,建立了新太倉人法律援助站。榮獲“法治江蘇合格縣(市)”創建工作先進單位。政務公開工作不斷深入,開通了網上“市民直通車”。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成效顯著,獲“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單位”稱號。全面完成了村民委員會和社區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扎實開展了納稅人評議政風行風活動,辦事效率和行政效能有了新的提高。“平安太倉”建設扎實開展,社會穩定大防控、大調解體系進一步完善。社區矯正工作全面展開。加大了對群眾反映強烈的治安問題的整治力度,突出抓好了外來人員管理,在全市外來人口增長43%的情況下,刑事發案率下降4.6%。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江蘇省“社會治安安全縣(市)”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市)”稱號。

同時,監察、審計、安監、統計、物價、外事、檔案、老齡、婦女兒童、殘聯、民族宗教、僑務、對臺事務、兵役、雙擁、人防、氣象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進展。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我們在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成績,這是全市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是市人大有效監督、市政協參政議政和社會方方面面協同努力的結果,這些成績凝聚著全市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離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向各人民團體,向駐太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國家和省駐太單位,向所有參與、關心和支持太倉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有:經濟總量不大,規模型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偏少;產業結構還不盡合理,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偏低;集約發展水平還不高,節能降耗任務艱巨;農民持續增收難度較大,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社會分配機制不夠完善,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有待進一步加強,等等。這些問題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切實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07年主要預期目標和工作任務

2007年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關鍵之年,也是我市各項工作加速推進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保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意義十分重大。

當前和今后一個階段,我市發展既面臨著良好機遇,也面對著嚴峻挑戰,總體上仍然是機遇大于挑戰。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增長速度仍處于較快區間,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國際產業對我國沿海地區的轉移向中高端環節推進。從國內看,我國經濟正處于較快發展階段,國家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長三角區域協作機制不斷健全,經濟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加快,“世博”經濟效應逐步釋放。從自身看,港口經濟對全市發展的拉動作用不斷增強,城鄉一體化進程加速推進,產業集聚優勢逐步顯現,發展活力將進一步增強。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看到:國家繼續實行宏觀調控,土地政策趨緊,區域競爭日益激烈,環境承載壓力加大;社會加快轉型,利益格局加快調整,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加重。我們要始終高揚發展、富民、創新主旋律,進一步認清形勢,把握大局,解放思想,搶抓機遇,狠抓落實,敢于爭先,把中央關于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部署和市委的具體要求在實際工作中體現得更加充分、更加扎實、更加有效。

根據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和市委十一屆三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2007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為目標,在更高起點上實施科教興市、以港強市、經濟國際化、可持續發展和接軌上海五大戰略,加快經濟發展、港口建設、和諧社會推進速度,提高招商引資、科技創新、服務業發展水平,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切實解決民生問題,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2007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8%以上,財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均增長18%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20%以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5%,新增注冊外資超11.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5億美元,引進內資注冊資本增長15%,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8%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2%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太倉港集裝箱吞吐量100萬標箱以上,貨物吞吐量3000萬噸以上。

根據上述總體要求和奮斗目標,重點抓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以增量提質為核心,加快優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進一步提升經濟綜合競爭力。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大工業有效投入,提高制造業發展水平。積極培育產業集群,不斷提高產業集聚的綜合效能和整體實力,促進石油化工、基礎原材料、精密機械、電子信息、化纖加彈、再生資源等產業向基地型、特色化發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企業做大做強,力爭實現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企業17家、超20億元企業6家、超50億元企業2家,規模以上企業產值占比達到79%以上。重點做好全市百家產值超億元企業和百只工業性重點投資項目的跟蹤服務工作。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步伐,提高工業裝備水平。大力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著力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重。狠抓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節能降耗工作,確保完成年度節能降耗目標任務。繼續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引導企業樹名牌、創品牌,新增省著名商標5件,省名牌產品8只,力爭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有新突破。加快企業上市步伐,力爭實現企業上市零的突破。繼續推進工業企業退城進區工作,年內完成新太酒精等6家企業的搬遷任務。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構建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的服務業體系。完善并落實促進服務業發展的布局規劃和政策措施,全面提升傳統服務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著力引進一批國際知名的物流公司,加快物流項目建設,拓展各類專業市場,提高物流組織水平。深入推進各類信息化平臺建設,加快企業信息化步伐,培育壯大信息產業和外包服務業。著力引進金融機構,開發金融產品。積極開拓休閑旅游業,加快鄭和濱江旅游度假區綜合開發和沙溪古鎮保護性開發,啟動建設三旗葡萄酒莊園和天竹生態園等一批生態旅游項目。加強旅游業的對外溝通和拓展,積極融入長三角旅游圈。著力培育新興服務業,支持發展社區服務業,大力發展專業中介和商務服務。

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科技創新載體建設。以科技創業園、軟件園和特種功能新材料產業基地為平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密切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建立醫藥、化工、塑化、紡織化纖及高分子材料測試等研發機構,鼓勵企業創辦技術中心,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培育一批科技創新典型企業,扶持和引導企業通過科技創新提升產品層次,提高市場占有率,增強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重點培育10家專利大戶,力爭年內組織申請專利超1500件。加強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精心組織科技招商和軍民兩用技術科技成果展示洽談活動。

(二)以港口經濟為龍頭,全力推進太倉港和“兩區”開發建設,進一步放大港口效應。

全力加快港口建設。根據太倉港總體規劃,抓緊編制港口控制性詳規,細化港口主要功能布局。加快碼頭建設進度,全面完成集裝箱二期工程,加快陽鴻、萬方碼頭建設,開工建設集裝箱三期和武港、協鑫等碼頭工程,做好集裝箱四期工程前期準備工作,確保完成投資30億元以上。加大航線開辟力度,加強與上海港以及長江中上游港口的合作,盡快確立江海中轉港和內貿樞紐港的地位。進一步優化口岸環境,完善集疏運體系,加大攬貨力度,推動貨源加速向太倉港集聚。著力放大省重點物流基地效應,加快推進“一中心、四市場”建設,推動港口物流加速發展。

全力推進新港城開發。加快編制新港城各項規劃,重點抓好濱江公園、港區行政服務中心、商務中心、康萊特商務樓、宇德商住小區等十大工程建設,加快商貿區建設步伐,配套完善商貿、賓館、餐飲、娛樂等服務設施。開工建設長江路、南環四路、協鑫西路等道路工程,加快完善新港城交通體系。繼續實施綠化、亮化、美化工程,力爭新增綠化100萬平方米。

全力提升開發區對全市經濟的支撐力。港區要充分發揮臨江優勢和大企業相對集中的優勢,進一步壯大石油化工、基礎原材料,尤其是新能源、新材料、現代物流和現代裝備制造業等臨江產業規模。重點要瞄準國內外知名企業集團、世界500強企業,著力引進一批關聯度高、輻射力大、帶動性強的旗艦型、總部型項目,努力培育一批年銷售超10億元、超30億元、超50億元乃至超百億元的規模型、特大型企業;抓好玖龍三期、明達工業一期、中集二期、北新建材、榮華金屬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新區要充分發揮沿滬優勢和歐美企業集聚的優勢,進一步提升精密機械、汽車配件、電子信息等產業發展水平。重點要發揮德資工業園品牌效應,力爭新增德資企業20家;加大對美國和歐盟各國的招商力度,著力引進和培育一批投資超3000萬美元、產值超10億元的規模型企業;積極發展總部經濟,力爭新增一批研發、銷售、制造的地區總部;抓好和承汽配、特靈空調新廠、實用動力、慕貝爾汽配、三原積體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各鎮工業集中區要結合自身產業發展特色,有效整合資源,加大項目引進和落實力度,與“兩區”聯動、錯位發展,進一步構筑發展新優勢。

(三)以發展“兩資”為重點,著力加強招商引資工作,進一步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提升招商引資整體水平。認真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招商引資工作的若干意見》,著力推進“項目促進年”各項工作,進一步提高利用外資、內資成效。研究分析國際、國內戰略投資走向和產業轉移趨勢,有針對性地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加強對歐美、港臺、日韓和上海、浙江、南方等地的招商,認真辦好“旅游文化月”、“金秋經貿月”等招商推介活動。深入推進接軌上海工作,最大程度地承接輻射帶動,放大都市效應和“世博”效應。充分發揮現有產業發展特色,重點抓好德資工業園、石化工業園、臺資科技創新產業園、再生資源加工區、化纖加彈集聚區、膠帶科技產業園等園區的開發建設。拓展招商領域,提高農業、服務業和社會事業的引資水平。加大鄉鎮招商引資力度,提高鄉鎮在全市利用“兩資”中的份額。加大對重大項目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跟蹤服務,推動項目落戶、生根。積極向上爭取,合理配置各類資源,加強節約、集約用地,拓展融資平臺,努力緩解土地、資金等瓶頸制約。加強招商體系建設,實行績效掛鉤,最大程度地發揮專業人員、社會各界的引資積極性。

提升外經外貿發展水平。狠抓出口產品品牌建設,增加高新技術產品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出口,提高傳統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增強一般貿易出口能力。鼓勵加工貿易企業進行技術開發和技術改造,加快實現轉型升級。充分利用服務貿易領域擴大開放的有利時機,積極推動企業開展國際服務貿易。注重搭建服務平臺,著力引進一批龍頭型、基地型出口企業,積極利用廣交會、深交會、電博會等載體,努力做大出口規模。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鼓勵企業開展境外投資和跨國經營,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

提升民營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落實民營經濟發展扶持政策,加大對個體、私營經濟的扶持力度,推動民營經濟做大做強,力爭凈增注冊資本30億元以上。放寬準入條件,鼓勵全民自主創業、聯合創業。有效保障要素供給,對初創型和投資規模較小的企業,鼓勵其進駐標準廠房。充分發揮中小企業扶持基金作用,鼓勵民營企業與大企業、大財團合資合作,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提升企業發展層次。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建立科技投資風險基金,為民營企業創新、拓展創造條件。

(四)以統籌城鄉為抓手,深入開展新農村建設,進一步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著力發展現代農業。以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為導向,大力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擴大蔬菜、林果、花卉種植面積,新建10個農產品高效生產基地和7個鎮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加強農產品質量建設,形成優質農產品生產、認證、銷售和檢測一條龍的質量保證體系,提高優質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力爭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突破35億元,帶動農戶3萬戶以上。繼續加強“三資”農業工作,新增農業“三資”項目10只。加快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進度,基本完成一期形態建設,啟動二期開發。擴大農業新成果展示、新產品開發、新基地建設示范效應,提高農業“四新”技術的推廣和運用水平。

著力加快富民步伐。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業綜合經濟效益。深化農村改革,繼續推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新組建各類合作社30家。繼續抓好集體經濟薄弱村幫扶工作,創新集體資產投融資體制,以增加物業收益為抓手,加快物業項目建設,新建村物業用房20萬平方米,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積極探索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的就業方式,多形式拓展農民就業渠道,鼓勵引導企業使用本地勞動力。進一步完善登記、培訓、用工銜接配套的農民就業培訓服務體系,力爭培訓就業率達到60%以上。深入推進百名科技專家進村入戶興農富民工程。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引導和組織農民多方位、多渠道尋求創業之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農村低保標準與經濟發展相銜接的自然增長機制,提高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水平,進一步完善被征地農民“土地換保障”政策。繼續抓好低收入農戶“開發式”幫扶和“結對掛鉤”活動,完善農村低收入家庭扶貧幫困、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

著力加快農村“三集中”和公共事業建設。積極推進企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規劃點集中,最大程度地集聚、整合城鄉資源。加快村莊建設規劃的編制工作,年內確保規劃全覆蓋。繼續抓好農村新型社區試點工作,做到建成一批、提高一批、擴大一批。積極發揮試點村示范效應,帶動全市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向縱深推進。高標準搞好農村新型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設施建設,按照福利性、群眾性、服務性和區域性的要求,加強社區公共事業建設和治安工作,構建良好的社區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繼續加強農村環境建設,啟動全市鎮、村水系規劃,加大農田整治和村莊整治力度,進一步推進河道疏浚、農村危橋改造、垃圾無害化處理和“改水改廁”工作,翻建市級農橋30座,實現全市長江引水“村村通”。

(五)以優化人居創業環境為目標,切實加強規劃、建設和管理,進一步營造城市發展特色。

扎實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堅持以生態環境的不斷優化來推動區域競爭力的持續提升。加強工業污染深度治理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積極推行清潔生產,新增一批清潔生產審核企業和ISO14000認證企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再利用。加大生態建設力度,推進以農村“六清”、“六建”為重點的城鄉環境整治工作,確保各鎮污水處理廠全面投入運行。大力推進“三綠”工程建設,力爭新增林地、綠地1000公頃。創建一批省級生態村、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綠色賓館和環境友好企業,確保順利通過國家生態市考核驗收。

扎實推進城市改造建設。繼續做好各項規劃的編制工作,進一步理順規劃建設管理體制,增強規劃的權威性和執行力。加大老城區改造建設力度。推進府南地塊改造和新瀏河風光帶西段工程建設,啟動人民南路、人民北路、弇山路等地塊改造和向陽西路貫通人民路、人民北路貫通蘇州路工程,完成鹽鐵塘沿岸亮化、美化工程。加快新城區建設步伐。推進上海路、東亭路、鄭和東路等道路改造建設,加快建設市行政中心和五洋商務樓。穩步推進南郊新城區開發建設。啟動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工作。

扎實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204國道一期景觀帶和三期改造建設,啟動339省道復線東段、太沙公路等道路建設,做好通港路拓寬改造、客運汽車和城鄉公交汽車新站建設前期準備工作,加快城鄉公交運輸網絡建設。搞好楊林塘航道改造、長江引水四期工程建設的前期準備工作。推進蕩茜河拓寬改造、長江江堤加固、城區水環境和圩區整治等工程。完成220千伏香塘變擴建、500千伏太倉變和110千伏勝涇、蕩茜、長橋等輸變電工程。組建港區消防特勤中隊。加強城鎮長效管理。完成數字化城管建設工程,完善“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置”的全市垃圾收集處理系統。整治違章搭建,維護城鎮市容秩序。

(六)以惠民安民為根本,認真抓好民生工程和各項社會事業建設,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

切實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實行積極的就業和再就業政策,加大就業培訓力度,努力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新增就業崗位43000個,安置城鄉就業2500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7000人;培訓各類人員30000人,其中被征地農民10000人,再就業人員3000人。建立租賃企業欠薪保障金制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進一步鞏固和擴大社保擴面成果,繼續做好被征地農民直接納入城保的部級試點工作,完成城鎮各類社會保險擴覆35000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面保持98%以上。加大住房公積金建制力度,進一步擴大職工受益面。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機制,全面實施醫療救助制度,開展教育、就業等專項救助。做好特困戶幫扶工作,繼續開展慈善助學、獻愛心等活動,鞏固提高優撫安置保障水平,積極推進社會化養老,加快各鎮養老機構設施建設,努力使全市人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弱有所助、困有所濟。

切實搞好各項社會事業。積極推進人才強市工作,加強行政管理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培育加快發展的人才優勢。大力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職業教育多元發展、高等教育優質發展,加快中德培訓中心籌建和沙溪第二中學、瀏家港小學、新區第三小學建設,實施農村學校現代化建設工程,確保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目標。積極推進與加拿大哥倫比亞工學院合作辦學進程。加強以鎮、村和社區為重點的基層文化建設,完成宋文治藝術館和王錫爵故居改造,搞好市文化藝術中心總體規劃設計。加快實施有線電視數字化工程。全面推進農村衛生現代化建設,創建省農民健康工程先進市。高度重視公共衛生工作,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市中醫院擴建和市三院二期工程。深入實施全民健身計劃,承辦好國際男排挑戰賽、全國女排錦標賽和海峽兩岸橋牌賽。啟動人口協調發展先進縣(市)創建工作,推進日本援助項目二期建設,不斷提升人口計生服務水平。扎實開展和諧社區創建工作,全力推進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社區建設管理水平。

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全面貫徹落實《法治太倉建設綱要》,深入推進“法治江蘇合格縣(市)”建設,進一步加強基層民主法治工作。繼續開展“平安太倉”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提高打擊犯罪和維護穩定的水平和能力。推進城鄉居民集中居住區“五位一體”治安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外來人口管理服務工作,年內建成一批外來人員集宿樓。全面推進“五五”普法工作,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營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深入開展國防教育,扎實搞好民兵和預備役工作。加強信訪熱點問題調研,提高有效化解矛盾糾紛的水平,開展創建省信訪工作“四無”示范縣(市)和“四無”示范鎮(區)活動。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快鎮、村消防設施建設,推進化工生產企業專項整治,完善應急救援機制,提高處置公共突發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切實為民辦好實事。年內要在抓緊抓好去年尚未完成的部分實事工程的同時,繼續為民辦好以下實事:(1)實施農村學校現代化建設工程。(2)易地新建市第一人民醫院。(3)城區部分道路貫通工程。(4)建立市農產品檢測中心。(5)建設市全民健身中心。(6)實施勞動保障信息化“村村通”工程。(7)推進鎮(區)社區服務中心建設。(8)完善全市公共交通體系。

三、努力建設人民滿意政府

按照“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要求,牢固確立“親民、為民、富民”理念,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良的政務環境。

加強服務,務實創新,建設效能政府。緊緊圍繞“建好東大門、繁榮太倉港、當好生力軍”的目標定位,以創新的理念、創業的舉措、創優的追求做好各項工作。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決破除束縛發展的陳規陋習和體制弊端,確保行政服務優質、高效。規范和強化“工作日”制度,進一步落實服務承諾制,堅決懲處行政不作為和亂作為,為市民、企業、投資者提供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務。加強電子政務建設,推動部門之間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探索建立政府部門信息化服務外包制度。加大效能建設的督查力度,加強行政機關效能建設。繼續開展公務員教育培訓,不斷增強公務員的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能力,進一步營造自加壓力、奮勇爭先的濃厚氛圍,體現雷厲風行、爭分奪秒的工作效率。

立足長遠,關注民生,建設責任政府。加快發展、迅速崛起,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職責,必須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為民用好權、為民謀好利。樹立大局意識,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堅決克服相互推諉和本位主義現象,提高協作能力和執行能力。深化首問負責制和責任追究制,在抓落實、求突破上動腦筋、想辦法、下功夫。強化目標管理,力求各項工作項目化、具體化、數字化。高度關注民生問題,把基層工作的難點、群眾關注的熱點作為我們工作的重點。要敢于負責、勇于解難,敢抓敢管、敢試敢闖,一級帶著一級干,一級做給一級看,以實際行動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依法行政,科學決策,建設法治政府。把依法行政貫穿于政府決策、執行、監督的全過程,努力在法制的軌道上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嚴格按照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依法實施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加大政務公開力度,扎實開展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工作。全面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考核制度、行政執法和行政訴訟敗訴責任追究制度及其他配套制度。拓寬行政復議渠道,提高行政復議質量和行政訴訟行政首長出庭應訴率。落實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責任制度,備案率達到100%。完善行政決策機制,建立健全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專家咨詢、社會公示和公開聽證制度。更加自覺地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社會各界的意見,促進依法決策、科學決策、民主決策。

強化自律,注重防范,建設廉潔政府。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深化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防體系建設,完善預警機制,建立廉政預情網絡,加大治本力度,從源頭上防止腐敗。繼續推進納稅人評議政風、行風工作,加強對窗口服務單位的重點評議,充分發揮“市民直通車”、“政務直通車”作用,拓寬咨詢、投訴渠道。進一步加強對建設工程招投標、經營性土地出讓、產權交易和政府采購的執法監察,加大財政撥付資金的監督管理力度。抓好預算執行審計、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和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的效益審計,發揮審計監督作用。全體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政績觀,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扎扎實實、兢兢業業干事,切實把全市人民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

各位代表,太倉正處在加快發展、迅速崛起的關鍵時期,新的形勢催人奮進,新的征程任重道遠。我們要加倍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好形勢,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上級黨委、政府和中共太倉市委的領導下,把握機遇,開拓創新,團結實干,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加快構建和諧太倉而努力奮斗,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

相關文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打印此頁關閉窗口
彩88-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