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光臨太倉市政府門戶!| 用戶中心
智能問答|無障礙瀏覽|繁體版|English
當前位置: 首頁 > 政府信息公開 > 重點領域信息公開 > 重點工作 > 政府工作報告

太倉市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

來源:太倉市人民政府發布時間:2009-01-07 11:16瀏覽量:字體:

政府工作報告

——2009年1月5日在太倉市第十四屆

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代市長 陸留生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8年政府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一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在中共太倉市委的正確領導下,積極克服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有效應對宏觀環境趨緊的巨大挑戰,咬定目標不放松,堅定信心促發展,迎難而上,務實創新,較好地完成了市第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28億元(預計數,下同),比上年增長20%;全口徑財政收入112.08億元,增長40%;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50.18億元,增長34.6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12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2856元,分別增長15%和13.4%。

(一)服務企業力度加大,工業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完成工業總產值1300億元,增長18.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000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274億元,增長18.9%。針對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和中小企業存在的困難,出臺了進一步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對企業技改投入、節能降耗、融資貸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強化了對30家重點工業企業和困難企業的服務,開展了“送政策、送服務、送信心”活動,幫助企業克難求進。工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企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在國際金融動蕩環境中工業經濟保持了平穩運行。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100家,其中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148家,超20億元企業9家,玖龍紙業銷售收入接近50億元。工業投資持續增長,完成工業投資135億元,增長17%,其中31只重點工業項目完成投資52億元,30只重點技改項目完成投資42億元。全市技改投入在工業投入中的占比為64%,設備投入在技改投入中的占比為70%,分別提高了9個百分點和15個百分點。自主創新力度加大,申報省部級科技項目30只,13家企業通過省高新技術企業重新認定,新增省級技術中心2家、蘇州市級7家。中化集團太倉化工產業園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批準設立。建立了知識產權審判庭。專利申請量3200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250件,專利授權量1500件。申報中國名牌產品1只、省名牌產品18只,新批省著名商標5只、蘇州市知名商標9只,太倉牌肉松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耐克、金輝等26家企業參與起草國家標準。節能減排取得實效,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6%。《2006—2020年太倉市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和減排規劃》編制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順利結束。26家電鍍企業、50家印染企業、138家化工企業治理基本完成,關停小化工企業44家。第二次經濟普查順利開展,單位清查工作基本結束。

(二)服務業發展提速,現代服務業架構初步形成。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95億元,增長23%;完成服務業投資112億元,增長10%。現代物流加快發展,永得利集團華東地區物流中心開工建設,華東國際塑化城、隆興物流、FM物流等加快建設,耐克、華孚、普洛斯、麗嬰房等一批物流項目成功引進,新增物流企業75家,業務總量達到52億元,增長21%。現代商貿業態加快構建,南洋廣場開街投運,大潤發、沃爾瑪等商貿企業成功引進。榮獲“中國江海河三鮮美食之鄉”、“中國羊肉美食之鄉”稱號。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億元,增長25%。旅游載體建設加快推進,鄭和公園、金倉湖一期和現代農業展示館等投入運行。太倉港國際客運站建成投運,出入境旅客達到3000人次。新增五星級酒店1家。金融生態縣(市)創建進展順利,科技創業投資公司正式運營,婁江農村小額貸款公司掛牌運作,中信、浦發等2家銀行成功進駐,供應鏈融資業務三方戰略合作全面推進,企業互助擔保融資模式得到積極推廣,人民幣存貸款余額分別為440億元和385億元,分別增長17.3%和21.8%。信息化建設有序推進,電子政務CA認證、數字簽章工程、電子政務門戶網站群完成建設。房地產業平穩發展,全年完成投資37億元,增長71.2%;商品房新開工面積90萬平方米,增長11%。

(三)開發區建設加快推進,產業集聚能力不斷增強。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8億元,增長10.6%,其中52只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06億元。太倉港建設步伐加快。《太倉港總體規劃》進一步完善。集裝箱三期開工建設,武港、陽鴻等13個泊位建成投運。太倉港成為首批對臺直航港口。新辟航線17條,其中近洋航線3條,內貿航線7條。“區港聯動、虛擬口岸”通關模式運轉良好,昆太聯動加快實施。太倉口岸被評為省文明口岸。進口木材檢疫除害處理區通過國家級驗收,水上搜救中心基地碼頭基本建成。完成集裝箱吞吐量近150萬標箱、貨物吞吐量4000萬噸,分別增長47%和31%。“兩區”開發深入推進。港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8億元,重裝備產業園區完成規劃選址,先進制造業園區一期拉開框架,保稅物流中心成功獲批;玖龍四期、北新建材一期等20只項目竣工投產,可耐福、法孚等17只項目開工建設,中集冷藏箱、新寶誼鋼管等項目正式落戶;潤滑油產業集群入選中國產業集群50強,新增中字頭企業1家。新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2億元,二期19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阿爾派電子、同濟科技園等“退二進三”全面啟動;特靈空調、實用動力等17只項目竣工投產,海瑞恩精密技術、通快機床等36只項目加快建設,科紡勒、舒馬格等30只項目成功引進;德資工業園集聚效應凸顯,新增德資企業11家,被國家商務部、德國經濟部授予國內唯一的“中德企業合作基地”。臺資科技創新產業園加快建設,新入駐企業9家。各鎮特色產業快速集聚,璜涇化纖加彈、陸渡自行車、瀏河機電等產業不斷發展。

(四)招商引資迎難而上,開放型經濟持續發展。完成注冊外資13.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7.35億美元,增長18.4%;進出口總額74.2億美元,其中出口37.6億美元,增長23%;新辦境外投資項目7只,完成投資總額1911萬美元。新增內資注冊資本42.6億元,增長27.7%。新增私營企業935家、個體工商戶4363戶,凈增注冊資本33億元。項目投資規模持續提升,新批投資超千萬美元的外資項目66只,注冊外資11.7億美元;注冊資本5000萬元以上的內資項目18只,注冊資本29.7億元;英特飛、同維電子等一批超億元項目成功落戶。服務外包產業快速發展,新增服務外包企業16家,累計達62家,實現離岸服務外包合同額超過2000萬美元。科技創業園、軟件園、創意產業園等加快建設,安軟科技、冠科生物醫藥研發、昭衍新藥研發、靈獅工業設計等服務外包企業成功入駐。接軌上海工作深入推進,引進滬上項目106只,新增注冊資本16.2億元,增長57.5%。成為全省首家上海世博會吉祥物“海寶”落戶的縣(市),金倉湖入選首批上海世博“主題體驗之旅”。成功舉辦了中國航海日、德中同行——2008太倉周、金秋經貿月、海峽兩岸海上直航(太倉港)首航儀式等系列活動,進一步提升了太倉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五)農村改革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活力日益顯現。糧食喜獲豐收,糧食市場、地方儲備、糧食銀行、信息平臺“四位一體”的糧食安全保供體系初步建立。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新增高效農業面積2.15萬畝,累計達到22萬畝,占比為56.5%;新增設施農業1萬畝,被授予省高效農業規模化先進縣(市)。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加快推進,被評為省觀光農業園和農業科技示范園;花卉園藝展示館加快建設,恩鈿月季公園被確定為中國月季高峰論壇永久性舉辦地。陸渡——瀏河2萬畝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有序推進,各鎮高效農業園區面積達1.2萬畝,“1+7”現代農業園區格局基本形成。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水稻機插秧面積達3萬畝。新申報綠色食品20只,農產品檢測中心投入運行。新增10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示范村占比達到30%以上。集體經濟逐漸壯大,村級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0萬元,增長47.6%。村級物業項目開工建設面積30.1萬平方米。14家省和蘇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到45億元,增長15%,帶動農戶6.7萬戶。電站村榮獲國際“一村一品”運動促進獎。農村“五大合作”改革加快推進,新增農村各類新型合作經濟組織107個,累計達到415個,參與農戶8.3萬戶,帶動農戶增收8760萬元。村莊整理和土地流轉有序開展,新增土地流轉面積5.93萬畝,凈增耕地400多畝。新增林地、綠地1.53萬畝。

(六)城鄉建設有序推進,人居創業環境持續改善。城市新一輪總體規劃修編全面啟動,規劃展示館建成開館。新港城建設加快推進,行政服務中心、商務大樓等5幢高層建筑主體結構封頂,聯檢服務大樓、港區商務酒店啟動裝修,港灣新城、濱江名都等開工建設。新區開發不斷深入,2平方公里行政商務中心建設提速,五洋廣場、歐美企業服務中心、發展大廈、雅鹿大廈等建設加快推進。南郊新城區建設力度加大,東倉大橋建成通車,新瀏河南岸風情水街土建完成,區內道路主框架基本形成。老城區改造有序進行,華旭財富中心、興業大廈等加快建設,向陽小區、桃園三村綜合改造順利完成,東亭路、上海路、人民路提檔改造全面竣工,新瀏河風光帶西段工程基本完工。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204國道三期改造、339省道復線東段和滬太新路維修等工程已經竣工,太沙公路、岳鹿公路建成通車,通港路東段拓寬提檔實現路面貫通。汽車客運中心和公交樞紐站即將投運,全市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交。長江江堤加固、鹽鐵塘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蕩茜河樞紐等工程全面完成,疏浚河道198條,維修改造農橋142座。城區、雙鳳、沙溪、璜涇、瀏河五個污水處理廠完成升級改造,岳王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工程加快建設。220千伏慶豐變擴建、110千伏蕩茜和長橋輸變電等工程全面完成。城市“六化”管理不斷加強,數字化城管一期工程加快推進。生態園林城市、節水型城市創建工作全面啟動,榮獲國家生態市和江蘇人居環境范例獎。所有鄉鎮都已成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省級生態村已超過50%。

(七)民生工作得到加強,社會和諧程度加快提升。科技事業持續發展,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提高0.1個百分點,成為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創新人事代理服務模式,建立人才引進合作聯盟,引進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263人,其中海外留學人員36人,有一人獲得省財政專項資助100萬元。太倉高級中學東擴和沙溪高中一校兩區合并工程順利推進,來太務工人員子弟學校規范化建設和市愛心學校建設基本完成,港區第一小學投入使用。中德培訓中心運作良好,張江創新學院分院正式落戶,健雄學院被認定為首批省國際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基地,省社區教育實驗區通過驗收。“文化太倉”建設全面推進,2008“文明太倉”市民大行動成效顯著,璜涇、雙鳳等鎮文化中心建設有序推進,“百團大展演”、數字電影放映取得較好效果,《婁東文化叢書》第一輯正式出版,申報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進展良好。廣播電視網絡雙向改造加快實施,數字電視整轉工程全面完成。數字檔案館建成投運,通過了國家二級檔案館評審。公共衛生服務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市一院易地新建工程主體結構封頂,新湖等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檔改造完成,37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加快推進,瀏河、璜涇急救分站投入運行。被世界衛生組織授予健康城市優秀實踐獎,榮獲全國社區紅十字服務示范市和省社區衛生服務先進市稱號。國家生殖健康科技產業基地建設進展順利,生殖健康科技產業化步伐加快,承辦了第五屆亞太生殖健康大會國際指導委員會會議,建立了人口與發展南南合作信息平臺,人口計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扎實推進,被評為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給10377人人均發放一次性計生獎勵3600元。社區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全面完成,成功舉辦了市十三屆運動會、環滬港國際自行車大賽等重要賽事。就業促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救助體系更加完善。安置就業3.85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41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2%以內。各類社會保險擴覆38萬人次,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9.6%,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9.8%。積極探索城鄉統籌社會保障新模式,被授予全國縣級市唯一的“創新實踐研究基地”。城鄉低保標準再次提高,重殘人員納入低保范圍。廉租住房保障范圍擴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居民消費價格水平低于蘇州全市平均值。創建省殘疾人社區康復先進市通過驗收。老齡事業持續發展,沙溪、瀏河、浮橋等鎮福利院建設加快推進。全國婚姻登記規范化建設合格單位通過驗收。全力抓好支援災區抗震救災和對口支援綿竹市齊天鎮重建工作,累計捐贈、援助款物8000多萬元,派出150人參與消防、衛生防疫和安置房援建等工作,前方工作組進駐并開展工作。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檔改造和經濟適用房建設等10項實事工程完成年度任務。

(八)民主法制建設成效明顯,行政服務效能不斷提高。自覺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虛心聽取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建議。“五五”普法深入開展,依法治市工作持續加強,被評為省首批法治縣(市、區)創建工作先進單位和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政務公開運行體系進一步完善,建立了政府信息公開查閱服務中心,“政務直通車”、“市民直通車”獲得好評,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工作有效開展,納稅人評議政風行風活動扎實推進,建設工程遠程評標系統獲得中紀委高度肯定。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深入推進,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日益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市工作扎實開展,和諧社區建設成效顯著。建立了行政執法與行政審判聯席會議制度,推進了規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工作,被評為蘇州市依法行政先進集體和蘇州市級依法行政示范點。安全生產工作不斷加強,順利通過國務院“安全生產百日督查”,保障了奧運會、殘奧會等重大活動期間的生產安全。扎實開展三鹿問題奶粉事件處置工作,通過了農村藥品“兩網”建設示范縣省級驗收,人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得到保障。消防體系建設更加完善。農村道路交通安全專項整治扎實開展,城市“暢通工程”被評為全國一等管理水平,全國平安暢通縣(區)創建通過驗收。初步建立了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基層網絡體系日益健全。社會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不斷加強,信訪形勢總體保持穩定,信訪總量、來市集訪、越級上訪明顯減少。樂遙陵塔遺留問題得到妥善解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不斷強化,“平安太倉”建設持續推進,各類刑事案件大幅下降,通過了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市、區)的考核驗收和科技強警示范區(縣)省級驗收,社會更趨平安和諧。

此外,審計、外事、史志、老齡、婦女兒童、民族宗教、僑務、對臺事務、機關事務、兵役、雙擁、人防、氣象、郵政、電信等工作也取得了長足進步。

各位代表,2008年,經過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和艱苦奮斗,太倉在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這是全市人民在中共太倉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同心同德、艱苦奮斗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加強監督、鼎力支持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離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向各人民團體,向駐太解放軍、武警、消防官兵和公安民警,向國家和省駐太單位,向所有參與、關心和支持太倉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回顧過去的一年,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是:受宏觀經濟影響,部分工業企業產、銷、利明顯下降,對我市經濟保持較大增幅帶來壓力;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有待提高,節能減排工作任務較重;政府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能力尚需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創造性還不夠,攻堅克難、狠抓落實的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09年主要預期目標和工作任務

2009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也是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實現“十一五”發展目標的關鍵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對于有效應對宏觀經濟形勢變化,保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和今后一個階段,我們面臨的嚴峻形勢前所未有,蘊藏的發展機遇十分難得。我們要清醒地看到,國際金融經濟形勢還在急劇變化,全球金融危機正加速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從發達國家向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蔓延,波及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沖擊強度之大超出預料,世界經濟環境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和突發性風險前所未有,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將進一步顯現,我們面臨的外部環境異常嚴峻、異常復雜。受此影響,我市經濟增速放緩,社會矛盾有所上升,發展壓力進一步加大,遇到的困難將會明顯增多。與此同時,我們更要看到發展中蘊藏的重大機遇和有利條件: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趨勢沒有改變,中央決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臺了一系列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省和蘇州市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措施,為我們提振信心、促進增長創造了有利的宏觀環境。二是經過改革開放30年,特別是撤縣建市15年的發展,我市已形成“兩沿”開發深入推進、太倉港加速崛起、產業結構日趨合理、企業競爭力持續增強等比較優勢,全市上下想發展、求發展、快發展的愿望日益強烈,后發優勢進一步凸顯。三是主要原材料價格下降有利于企業通過低成本實現轉型升級、做大做強,資金、項目、人才等生產要素正在向發展平穩、前景看好的地區轉移,向行業骨干企業和產業集群轉移,為我市經濟加快轉型升級、實現新一輪發展提供了有效的現實途徑。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清形勢,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考慮得更周密一些,時刻憂患在心,堅定必勝信念,化壓力為動力,以更加強烈的機遇意識、更加奮發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的工作舉措,全力以赴推動工作落實,贏得新一輪發展的主動權。

根據市委十一屆七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兩個率先”總目標,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中央和省關于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各項政策措施,進一步解放思想、堅定信心,搶抓機遇、迎難而上,積極應對宏觀形勢變化,努力破解發展難題,深入實施“五大戰略”,著力促進經濟增長和產業升級,著力加快太倉港和“兩區”開發,著力推進城市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著力構建和諧社會,確保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超過600億元,增長15%;全口徑財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均增長15%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高于蘇州平均水平;工業總產值1500億元,增長16%;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以上;新增注冊外資1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7億美元;內資新增注冊資本35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5%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0%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0%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太倉港集裝箱吞吐量力爭達到200萬標箱,貨物吞吐量突破5000萬噸。

要完成上述目標任務,今年工作的難度很大、變數也很大。全市上下一定要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全力以赴保增長、保民生,千方百計完成和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否則就會在新一輪區域經濟發展競爭中處于被動。具體來說,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轉型升級,加快開發開放,著力推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積極應對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全面落實中央、省擴大內需政策,堅持增量與存量并重、開發開放與轉型升級并舉,全力保增長、促發展。

1.以加強自主創新為重點,保持工業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企業是微觀經濟的主體,也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和依托,保持工業經濟持續發展,最根本的是要鼓勵和支持企業抓技改、搞創新、調結構、重投入,著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0.1個百分點。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充分利用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的有利時機,支持企業加大技改投入、研發新品,積極開拓國際國內市場,推動企業做大做強。抓好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工作,爭取更多企業入圍。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新增一批省級以上企業技術、工程、研發中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企業申報專利,提高發明專利比重。深入推進產學研合作,實施區域產學研戰略聯盟,尋求企業、產業層面上的更多對接,促進技術創新成果加快轉化。爭創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和國家級科技創業園。繼續實施品牌和標準化戰略,支持骨干企業參與國家行業標準的制訂,爭創一批省級以上名牌名標。積極推動企業股份制改造,加強企業上市工作。推進企業節能減排,抓好化工、印染、電鍍行業的提檔改造,引導和支持企業采用新設備、新工藝加大節能減排投入。進一步加大對工業企業特別是困難企業的服務支持力度,全面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在財稅、金融、貿易、信息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切實開展“千名機關干部下企業”活動,促進工業企業穩定持續發展,幫助困難企業渡過難關。積極引導社會各界參與和配合經濟普查,全面完成第二次經濟普查入戶登記和數據處理工作。

2.以做強現代物流為突破,推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繼續實施服務業集聚區三年發展規劃,重點培育一批以現代物流、服務外包、現代商務、休閑創意為特色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充分發揮太倉港輻射帶動效應,引進基礎物流、第三方物流和專業物流企業,推進耐克、FM、永得利、普洛斯、麗嬰房等一批物流項目的建設和運營,促進現代物流產業加快發展。圍繞“一地五園”發展定位,加快軟件園、科技創業園和創意產業園建設,引進一批服務外包項目,做強軟件研發、生物醫藥研發、工業設計和物流外包產業,打響省級國際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品牌。加強金融創新,積極引進組建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完善信貸擔保體系,努力創建金融生態市。完善商業網點規劃,改造提升現有商貿業態,推進特色街區和農村、社區商業網點建設,開發旅游、文化、會展等項目,進一步培育消費熱點、拓展消費領域。全面落實促進房地產健康穩定發展的政策措施,有序推進商業地塊上市,加強政策支持和輿論引導,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全面推進金倉湖和沙溪古鎮開發,辦好江海河三鮮美食節、雙鳳福地羊肉美食節等活動,新增3家四星級酒店,整合旅游資源,健全市場化運作機制,進一步凸顯太倉旅游品牌和特色。鼓勵和促進信息、養老、家政、通訊、中介等健康發展。

3.以繁榮太倉港為引領,增強區域發展競爭力。加快推進港口碼頭建設,完成集裝箱三期和萬方等泊位建設并投入使用,啟動建設煤炭儲運中心,抓緊做好集裝箱四期工程建設的前期工作,著手建設太倉港電子口岸。開辟和加密日本、韓國航線,恢復東南亞航線,發展洋山外貿支線,夯實長江中轉港和內貿樞紐港地位。搶抓海峽兩岸海上直航開通契機,做足做好對臺直航這篇文章,推動設立對臺自由貿易港區。鞏固完善“區港聯動、虛擬口岸”通關模式,推進昆太聯動,進一步提升太倉港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能力。按照沿江、沿滬和中部三大板塊的總體布局和功能定位,加快推進載體建設和產業集聚。港區要著力提升石油化工、輕工造紙、電力能源、基礎原材料等產業,抓緊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和裝備制造業,規劃建設先進制造業特色園區,力爭引進一批投資總額超10億元乃至超50億元項目;著力抓好保稅物流中心建設運作,結合現有產業整合提升四大專業市場;加快推進新港城開發,推進行政服務中心、商務大樓以及集宿樓、社會福利中心等建設,加快港灣新城、濱江名都等配套設施開發,抓好學校、醫院、客運中心等公共設施的規劃工作。新區要突出發展先進制造業和服務外包產業,重點引進稅源型、總部型、高新技術型項目,放大德資集聚品牌優勢;加快推進二期開發,抓緊做好三期規劃并盡快啟動,加快推進瑞士中心、英特飛等一批項目建設,進一步提升經濟總量和發展規模。繼續抓好沙溪臺資科技創新產業園以及各鎮特色產業集中區建設,進一步提高鄉鎮經濟對全市發展的貢獻度。

4.以招商引資為抓手,積聚經濟發展后勁。研究分析當前形勢下國際、國內戰略投資走向和產業轉移趨勢,有針對性地開展招商引資工作,著力培育經濟發展新增長點。招商重點由傳統產業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轉變,招商客戶由普通投資商向世界500強、行業領軍型和高新技術企業轉型,著力開辟對產業發展有引領作用的重大項目,通過項目引進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抓住臺海局勢緩和、海上直航開通契機,大力開展臺灣地區航運、物流、金融服務、電子信息和現代農業等領域的招商工作,力爭成為以服務業為主的新一輪臺資集聚中心。積極發揮歐美企業和中字頭企業集聚優勢,引進設立生產基地、研發中心和銷售總部,推動我市產業鏈的延伸和產業層次的提升。健全重大項目導入機制和招商運行管理機制,配強招商引資人才隊伍,努力提高項目引進轉化落實的能力。認真辦好金秋經貿月、走進德國太倉日等活動。進一步優化出口結構,鼓勵企業開展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保持外經、外貿持續增長。

5.以對接世博為契機,加快接軌上海步伐。進一步放大同城效應,加大滬上產業、資本吸納力度,推動滬太兩地項目共引、園區共建、產業共興。完善食、宿、行、游、購、娛等各項配套服務,建成長三角地區首家世博游客集散中心,爭取上海世博會交通論壇在太舉辦。抓住金倉湖入圍世博主題體驗之旅的契機,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推出世博旅游專線。繼續選派優秀青年干部赴世博局掛職。抓緊做好沿江高速省際交通收費站北移工作。開通至嘉定城北路輕軌站的專線公交,積極爭取上海A13高速延伸至太倉。加大區域合作力度,推進與嘉定、寶山等接壤地帶產業布局與開發。拓寬合作交流領域,爭取在科技、教育、金融、文化、衛生、體育等方面全方位接軌上海。

(二)突出城鄉統籌,深化農村改革,著力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進一步加大“三農”工作力度,放大農業農村工作特色和優勢,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1.深化農村綜合配套改革。認真做好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探索建立符合中央精神、創新地方實踐的一系列制度性保障,走出一條具有太倉特色的城鄉一體化發展之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積極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城鎮社保、宅基地置換城鎮住房試點工作。深入推進農村“五大合作”改革,鼓勵和支持農村新型合作組織以多種形式參與城市化、工業化和新農村建設,全市新增農村各類新型合作經濟組織50個,農戶參與率達到90%。積極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建立各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年內新增土地流轉面積3.25萬畝,累計達到22.75萬畝,占農用地總面積65%。加快推進村莊整理和土地復墾,盤活存量土地,盡最大可能節約、集約用地。

2.構建現代農業發展體系。按照優質糧油、林果園藝、特種水產、常年蔬菜為主導的“四個十萬畝”的現代農業發展布局,著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力爭畝均效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農業面積占比提高到60%以上,其中畝均效益5000元以上的面積超過高效農業總面積的三分之一。遵循“政府主導、企業帶動、農民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原則,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完成市現代農業園區花卉園藝展示館、恩鈿月季園、玫瑰莊園等建設并對外開放,推進陸渡——瀏河2萬畝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園區和沙溪、璜涇、雙鳳等鎮特色農業示范區開發,年內新增高效設施農業面積1.5萬畝。積極爭取設立海峽兩岸現代農業合作示范區。加強良種培育和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建立現代糧食物流體系和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加強農產品質量建設,發揮市農產品檢測中心功能,新增農業“三品”認證8只以上。積極推廣農業機械化生產,新增插秧機120臺以上,水稻機插秧面積不少于8萬畝。培育產銷經營主體和種養大戶,開展“百名農技人員下農村”活動,積極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

3.加快“富民強村”步伐。把促進農民增收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作為繁榮農村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舉措,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多方拓展農民增收渠道,鼓勵和引導企業使用本地農村勞動力,強化農民在參與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中的股金、薪金、租金收入意識,加強農資、農機、良種、植保、連鎖經營和配送等服務,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繼續抓好35個示范村建設,加快優化農村發展形態,進一步健全農村發展機制,以點帶面、點面結合,促進全市新農村建設全面發展。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物業項目集中進區工作,倡導村集體投入為主、農民入股參與的開發模式,實現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民持續增收同步推進。著力抓好新一輪扶持集體經濟薄弱村工作,使全市18個經濟薄弱村實現脫貧轉化。全市村級可支配收入平均增幅超過20%。

(三)突出功能提升,加強規劃建設,著力優化人居創業環境。

堅持規劃引領,加大城鄉建設力度,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商貿旅游城市和創業創新城市。

1.加快完善城鄉規劃體系。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繼續深化各項規劃的編制工作。完成《太倉市總體規劃》修編,推進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啟動供電、電信、給排水等專業規劃修編,做好“兩區”、各鎮控制性詳規編制工作,加強城市地下管線的規劃和管理。強化項目方案設計,合理發展城市形態。加強規劃管理,構建城鄉一體、分工協作、職責明確的管理體系。嚴格規劃審批制度和規劃執法,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和法定性。

2.加快提升城市功能。以塑造獨具特色的城市風貌為目標,進一步加強中心城區改造建設和管理。有序推進老城區改造,完成婁東、興業小區綜合改造,加快華旭財富中心、糧校地塊建設,啟動人民南路地塊拆遷和安置小區建設,實施上海西路、太平路兩側街景提檔整飾和弇山西路、南園西路等地塊改造,進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加快推進新區建設,加大2平方公里行政商務中心建設力度,抓好區域內現有企業“退二進三”工作,加快雅鹿大廈、五洋廣場、奧森商務樓、化工交易大廈等建設,實施東門街、板橋區綜合改造,推進南京東路、人民北路、東倉北路等延伸工程建設,著力打造現代化新城區。全面推進南郊新城區開發,抓好新瀏河南岸風情水街建設和招商營運工作,加快中央湖區域道路、景觀等基礎設施建設,迅速形成開發建設新熱潮。抓好數字化城管建設,實施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工程。積極開展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工作,確保通過省節水型城市考核,新增一批省園林小城鎮和特色村。

3.加快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配合做好滬通鐵路前期規劃和征地拆遷工作,啟動沿江高速至港區高速公路延伸段工程,完成新港路提檔改造,抓好協星路北延、岳鹿路南延和雙浮路的前期工作。推進農村公交車公司化改造。實施江堤加固、圩區治理達標、蕩茜河建設和湖川塘水系溝通等工程,做好十八港拓寬、鹽鐵塘市區段改道的前期工作,維修改造市級危橋30座,疏浚市、鎮、村三級河道不少于200公里。推進城區水環境整治,完成古塘河改造疏浚,打通城區排澇通道。規劃建設瀏河口第二水源地。加快南郊污水處理廠建設,推進各鎮、區集污管網鋪設。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控制和減少畜禽養殖業污染,探索水處理污泥無害化處置和小化工廢水統一收集新模式,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均下降5%,環境質量綜合指數大于90分。切實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和綠化美化工作,新增林地、綠地1.5萬畝。加強電力保供和電網改造建設,完成220千伏新湖輸變電工程,新建歸莊、壽安2個220千伏輸變電工程和城中、岳南等4個110千伏輸變電工程。

(四)突出改善民生,繁榮社會事業,著力促進社會和諧。

最大限度地關注和強化民生工作,全力抓好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實事工程和社會事業發展,切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積極實施人才引進國際化戰略,完善人才培育、引進和使用的政策機制,著力培育和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企業領軍人才。深化教育改革,注重教育資源均衡化和發展特色化,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全面開展各類星級學校創建活動,啟動學前教育現代化工程,完成省優質幼兒園創建目標。做大做強中德培訓中心,構建高等職業教育培訓國際化平臺。基本完成鎮、村文化活動場所達標建設,加強文化交流和文藝創作,繼續做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抓好文化市場的規劃建設,健全文化市場規范管理機制。積極發展廣播電視事業,進一步提高節目質量和數字電視覆蓋率。加強檔案館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發揮檔案存史、資政、教育功能。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完善醫療服務功能,推進一院易地新建工程,加快沙溪、璜涇人民醫院和雙鳳衛生院新建、擴建的前期工作,建立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加強農村和社區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爭創全國“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示范市。加快發展生殖健康科技產業,推行流動人口市民化管理服務,抓好沙溪、瀏河、雙鳳世代服務中心建設。廣泛開展全民體育健身活動,承辦好全國女排錦標賽等重大賽事。

2.切實改善人民生活。加快發展民營經濟,鼓勵全民創業,引導民間資本以各種形式參與社會投資,切實提高投資性收益。繼續抓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全年培訓農民不少于1萬人,充分就業社區創建率達到100%。努力提高社會保障的覆蓋率和保障水平,全市社會養老、醫療保險參保率保持在99%以上,建立農民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切實提高醫療保險待遇,努力促進勞動關系和諧。進一步健全住房保障體系,擴大經濟適用住房供應對象范圍和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面,完善以租賃補貼、實物配租、租金核減等形式的廉租住房保障辦法,做到應保盡保。推進消費放心城市建設,完善消費糾紛和解組織體系。加快城鄉公交一體化建設,進一步方便市民出行。加大社會福利事業投入力度,推進各鎮福利院建設。鼓勵慈善捐助,做好城鄉低保、社會救濟救助、優撫安置工作。進一步抓好老齡工作,推進社會化居家養老服務,爭創“中國長壽之鄉”。繼續抓好綿竹市齊天鎮對口支援工作。

3.努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以2009“文明太倉”市民大行動為抓手,繼續開展爭創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文明行業、文明單位活動,提升市民文明素質,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推進社區建設,整合提升社區服務功能和自治水平。加強社會組織建設與管理。進一步深化“法治太倉”建設,大力推進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深入開展“五五”普法工作,進一步增強廣大市民特別是未成年人和來太務工人員的法制意識。扎實推進“平安太倉”建設,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嚴厲打擊農村偷盜等刑事犯罪活動,推進城鄉大防控體系建設,實施新太倉人融合工程,為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創造更加安定的社會治安環境。創新信訪工作機制,加大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和基層基礎工作力度,積極預防、妥善處理各類矛盾糾紛。全力抓好安全生產工作,落實企業主體責任,開展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專項治理,確保不發生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認真落實“食品藥品安全地方政府負總責”的要求,加強食品藥品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的監督和管理,切實保障市民飲食用藥安全。

4.認真辦好實事工程。(1)新建太倉市傳媒中心。(2)新建太倉市圖博中心。(3)新建太倉市文化藝術中心。(4)實施太倉瀏河一級漁港工程。(5)建設太倉市便民服務中心。(6)實施市區農貿市場改擴建工程。(7)推進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體系建設。(8)完善全市校園技防和技防村達標工程。(9)實施老居民住宅小區改造二期工程。(10)實施村級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系統二期工程。

三、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各位代表,保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建設人民滿意政府,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將積極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堅持執政為民、干事創業,增強政府執行力、公信力,切實做到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

(一)堅持以開放的思維推動工作創新。創新是科學發展的活力源泉,是我們解難題、創特色、謀發展的不竭動力。面對當前宏觀經濟嚴峻形勢,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創新,著力構建有利于發展的體制機制,營造有利于創新的工作環境、政策環境和人文環境。著力提振干部的工作信心,做到勇擔責任、突破常規、快事快辦,確保各項工作快捷高效、落到實處。勇于破解發展難題,切實解決土地、資金等要素制約,積極應對風險、化解矛盾、突破難點。健全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有效銜接、良性互動機制,推進政府運行機制和組織體系創新。做大做強投融資平臺,著力提升政府投融資能力和水平。

(二)堅持以務實的態度狠抓工作落實。增強憂患意識、大局意識和協作意識,多主動服務、多團結配合、多狠抓落實,進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執行力。按照工作項目化、載體化、數字化的要求,以重點目標、重要工作、重大事項的落實為著力點,跟蹤問效、嚴格問責。倡導勤勉實干的工作作風,對事業盡心盡力,對工作盡職盡責,用心謀事、勤勉干事、傾力成事。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更加注重為市場主體服務,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盡量減少檢查評比,嚴格控制各類收費,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積極營造有利于加快發展的政務環境。加強行政服務中心“兩集中”、“兩到位”建設,認真執行服務承諾制、限時辦結制和行政問責制,改進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服務效能。推進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和鄉鎮財政體制改革,實行以績效為導向的政府工作目標管理。貫徹落實《江蘇省地方稅收征管保障辦法》,加強社會綜合治稅,切實保障地方財力。

(三)堅持以民主的理念推進依法行政。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市縣政府依法行政的決定》,進一步加強政府法制工作,規范工作程序,實現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行政執法監督和行政復議網上公開透明運行,構建監督平臺。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規范執法行為,確保公開文明執法。強化經濟仲裁,化解企業糾紛,保護企業和公民的合法權益。主動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定期向人大報告工作、向政協通報情況,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廣泛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建議,支持各人民團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支持條線單位積極開展工作。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加強電子政務、政府網站建設,發揮市長信箱、熱線電話作用,暢通民意表達渠道,保障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深化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工作,完善國有資產和村級集體資產有效監管辦法;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構建工程建設領域誠信體系,健全質詢、問責、引咎辭職等制度,自覺接受社會公眾和新聞媒體監督。

(四)堅持以良好的作風提升政府形象。堅持不懈地抓好作風建設,進一步推進政府機關轉變觀念、轉變職能、轉變作風,全心全意為基層服務、為群眾服務、為發展服務。深入開展“高揚主旋律、爭創新輝煌”主題教育和“為繁榮太倉港發展建功立業”等活動。堅持深入基層,體察民情、體驗民生、體會民意,切實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節約政府開支,優化支出結構,將有限的財力更多地投向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事業,切實提高政府資源的配置效率。認真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公務員教育、培訓和管理,進一步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全面深化廉政風險點排查防控工作,開展機關“勤廉指數”測評,推進懲防體系建設,有效防止以權謀私行為。政府公務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必須時刻牢記為民服務宗旨,堅持以人為本,勤勉奉獻,清正廉潔,切實維護良好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各項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中共太倉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和依靠全市人民,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進取,迎難而上,扎實苦干,全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以優異的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

相關文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打印此頁關閉窗口
彩88-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