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光臨太倉市政府門戶!| 用戶中心
智能問答|無障礙瀏覽|繁體版|English
當前位置: 首頁 > 政府信息公開 > 重點領域信息公開 > 重點工作 > 政府工作報告

太倉市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

來源:太倉市人民政府發布時間:2006-01-18 11:11瀏覽量:字體:

政府工作報告

──2006年1月17日在太倉市第十三屆

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市長 浦榮皋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十五”回顧和2005年工作情況

“十五”是我市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市、以港強市、經濟國際化戰略的五年,是工業化、城市化加快推進的五年,是經濟總量快速提升、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的五年。在上級黨委、政府和中共太倉市委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較好地完成了“十五”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三個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十五”期間,預計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3.9%。財政收入年均遞增35.6%。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4.5億元,比“九五”增長1.96倍。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由2000年的9.0:53.2:37.8調整為5.0:60.4:34.6。財政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6.3%提高到15.1%。2004年列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十名。

──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十五”期間,市屬國有(集體)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事業單位改革加快推進,國有資產監管體制進一步完善,經營性用地全部實行公開交易。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完成了新一輪鎮、村行政區劃調整。農村稅費、宅基地制度改革收到實效。農村“五大合作”、“五大保障”等改革向縱深推進。全市進出口貿易迅速增長,外貿出口依存度由2000年的32%提高到48.2%,累計完成注冊外資4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3億美元。2003年以來,引進內資注冊資本47億元,實際到帳資金268.4億元。民營經濟注冊資本超過100億元,繳納稅收占全市財政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16%提高到24.7%。

──“兩區”開發實現新突破。“十五”期間,“兩區”承載功能不斷增強,產業集聚能力持續提高。港口碼頭建設全面拉開,太倉港建成生產性泊位13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11個;相繼開通了國際、國內航線23條。新區一期功能不斷完善,二期開發加快推進。“兩區”共引進各類項目783只,其中外資項目488只,注冊外資2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1億美元,內資項目295只,注冊資本34.8億元,已初步形成石油化工、電力能源、輕工造紙、倉儲物流、基礎原材料、精密機械、電子信息和汽車配件等八大產業板塊。

──城市化進程持續加快。“十五”期間,城市規劃體系不斷完善,形成了“一市雙城”、城鄉一體的建設框架。實施了城市改造建設系列工程,市區建成區面積擴展到21平方公里,城市化率從32%提高到57%。相繼建成了沿江高速、蘇昆太高速、錫太一級公路、太蓬公路等一批高等級道路,新建和改擴建公路149.4公里。實施了長江引水、城鄉綠化美化、農村電網改造等一批重點工程。城市管理體制逐步健全,生態建設步伐加快,人居環境不斷改善,榮獲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全國生態示范區稱號。

──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科技投入的力度不斷加大,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份額逐年提升。率先在全省普及15年教育,多元化職業教育體系初步形成。傳統特色文化得到保護和弘揚。成功舉辦了三屆鄭和航海節。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健全,醫療衛生條件明顯改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繼續保持全國先進。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成功承辦了多項國際國內賽事。深入開展了“致力于事業、服務于人民,牢記‘兩個務必’、力爭‘兩個率先’”主題教育活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全國村民自治模范縣(市)、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先進市、省社區建設示范市稱號。

──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十五”期間,城鄉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城鎮和農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分別達到42.5平方米和78平方米。新增家用汽車15956輛,比“九五”增加了4.4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遞增13.3%。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8.6歲。社會保障覆蓋面和保障水平逐年提高。2005年,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16700元、8700元。

各位代表,剛剛過去的2005年,是我市全面實現“十五”計劃目標和全力完成高水平小康指標任務的一年,也是堅持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加快發展、協調發展的一年。面對區域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面對社會轉型、經濟轉軌對政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們緊緊依靠全市人民,堅持把加快發展的工作熱情與務實創新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注重政府施政理念、工作方法的創新與實踐,努力掌握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堅持把發揮好沿江沿滬優勢,做實做好“以港強市”、“接軌上海”兩篇文章作為戰略重點,集中精力,集聚資源,全力推進開發建設;堅持以鄭和航海節為抓手,優化開放環境,創新招商方式,強化引資舉措,拓展利用外資、內資領域;堅持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路徑,大力推進富民工程,不斷加強事關民生的各項社會事業,努力讓市民更多地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

通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2005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

1、經濟發展明顯加快。預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00.1億元,比上年增長20.9%。全口徑財政收入45.18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8.92億元,分別增長42.25%和55.98%,人均財政收入近萬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0.92億元,其中工業性投資119.77億元,分別增長23.3%和31.6%。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產業化經營水平持續提高,全市農業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8.2億元。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一期工程基礎設施和項目建設同步推進。新增“三資”農業項目14只、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15只,新增放心糧油、蔬菜供應點13個。糧食安全保供體系繼續完善。瀏河漁港被批準為國家一級漁港。重點整治了垃圾豬、農資市場,成功抵御了強臺風襲擊,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得到有效防控。

工業經濟增量提質。實現工業總產值680.8億元、銷售收入636.4億元、利稅62.8億元,分別增長27.7%、28.2%和22.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499.7億元,占比達73.4%,比上年提高9.5個百分點。工業效益綜合指數提高了3個百分點。50家重點骨干企業、50個新經濟增長點和“品牌經濟”的培育發展工作取得成效,全年工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達到83家,其中超10億元的企業達到9家。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新增國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7家,國家重點新產品項目1只,省級外資研發機構1家,大倉公司成為全國15家出口服裝免驗企業之一。新申請注冊商標411件,新增省名牌產品8只,申請專利300件。

服務業加速發展。預計完成服務業增加值103.8億元,增長24.3%。港口物流業迅速壯大,太倉港實現貨物吞吐量1510.7萬噸,集裝箱運量25.1萬標箱,分別增長45.3%和172%。直通式監管點公共型保稅倉庫、長江石化專用型保稅倉庫、隆興物流、武鋼配送等一批功能性物流項目建成投運,2家外資貿易公司獲國家工商總局批準。信息化建設得到加強,實現了與蘇州電子政務網的對接。以歷史文化為特色的旅游業得到發展,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稱號。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9億元,增長15.2%。新開工商品房46.4萬平方米,銷售65.1萬平方米。新增家用汽車4955輛。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277.6億元,貸款余額215.2億元,比年初分別增長21.5%和9.6%。

2、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繼續深化了企業改革。社會事業領域企事業單位改革全面推進,社會團體清理整頓工作基本完成。實施了安全生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等體制改革。深化了水利水務一體化改革。完成了市級機關公務用車改革。公共財政管理體制得到健全,市直機關、相關行政事業單位全部納入了國庫集中支付范圍。積極創新用地制度,實行了節約用地與新增建設用地掛鉤政策。新組建農村各類新型合作經濟組織43個。開放型經濟持續發展。新增注冊外資9.33億美元,與上年持平;實際到帳外資3億美元,增長51.9%。新引進服務業項目18只,投資超千萬美元項目46只,開業投產企業128家。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35.79億美元,其中出口17.84億美元,分別增長24.3%和21.8%。興辦境外投資企業6家。引進內資項目234只,新增注冊資金19.5億元,實際到帳115億元。民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新增民營企業785家,個體工商戶3944戶,注冊資本22.3億元。接軌上海工作取得新成效,推進了在規劃、交通、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互動與合作。

3、“兩區”開發持續加快。港口開發加速推進。認真落實省政府現場辦公會議精神,制定出臺了促進太倉港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新辟了香港線和廣州、天津、洋山港等航線,臺灣航線增至周雙班。太倉港二期工程水工部分通過驗收,一期工程配套設施逐步完善。玖龍紙業碼頭和華能電廠二期碼頭建成投運。加快了港區管委會和口岸聯檢單位前移的準備工作,推進了太倉港保稅物流中心的報批和建設。項目建設速度加快。港區新引進項目55只,總投資122億元,超億元項目21只。新區引進項目226只,總投資39.8億元,新引進德資企業16家,累計達56家。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港區錫太一級公路延伸段、玖龍大道等建成通車,完成了南環路等綠化景觀工程。新區一期功能進一步完善,道路綠化工程加快推進,二期蘇州路西段、婁江路延伸段等正在加快建設,發展空間不斷拓展。

4、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城鎮規劃體系基本形成。《鎮村布局規劃》、《港城規劃》、《沿滬地區規劃》通過了專家評審,各鎮總體規劃基本完成,各項專業規劃正在抓緊編制。啟動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204國道一期(弇山路至蘇昆太高速)拓寬和339省道復線完成路面主體工程,岳新公路、太海汽渡新碼頭建成通車,做好了協星路、滬浮璜公路延伸段建設的前期準備工作。完成了220千伏香塘變和110千伏遠太變等5個新建、擴建工程。天然氣接管工程竣工,實現了部分供氣。完成了蕩茜河拓寬改造一期土方工程和洋沙涇整治、致和塘疏浚工程。綠色家園、綠色通道、綠色基地建設繼續推進,新增林地綠地700多公頃,其中城鎮綠地360多公頃。新瀏河風光帶中段工程竣工。通過了創建國家園林城市考核驗收。啟動了全國生態市創建工作,加快了以城鎮污水處理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了以國省道沿線和農村“三清”為重點的環境整治。沙溪鎮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陸渡鎮通過了創建國家衛生鎮考核驗收和全國環境優美鎮省級考核。城市管理機制不斷健全,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向建制鎮延伸。啟動了新農村示范點建設,太星村榮獲中國東部小康建設十佳村稱號。

5、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全市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1.5%,新增博士后工作站1個,企業研發中心15家,有20只項目入駐太倉科技創業園暨留學人員創業園,通過了國家科技進步縣(市)考核。積極推進引智工程,人才工作不斷加強。教育布局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得到有效整合,教育公平得到充分關注,啟動了新區二小和榮文學校小學部建設。成功舉辦了第三屆中國太倉鄭和航海節,完成了張溥故居、天妃宮的維修工作,江南絲竹入選蘇州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共衛生體系逐步完善,愛國衛生運動深入開展,加強了疾病預防和衛生監督工作,醫療服務水平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能力不斷提高。成功承辦了第13屆亞洲女排錦標賽和十運會女籃決賽小組賽,新建全民健身點48個。建成了中國生殖健康家庭保健培訓中心,成功承辦了國際人口與發展高官研修班。新增有線電視用戶12300戶,完成了14個村有線網絡標準化改造。完善了農村拆遷安置補償政策,已有25000名被征地農民納入城保,其中7000人享受到了養老金待遇,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等“五大保障”實現了廣覆蓋,企業退休職工社會化管理工作逐步推開。城鄉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鄉低保標準不斷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4.7%和15.8%。十項政府實事工程,其中八項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健雄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一期工程和一批污水處理工程正在加快組織實施。

6、民主法制建設深入推進。自覺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虛心聽取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建議。一年來,我們就政府工作和服務業跨越發展、現代農業建設、《中小企業促進法》執行情況、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完善生活保障工作等重大事項,向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協作了匯報和通報,認真辦理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重視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作用。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工作,開通了政務直通車。扎實開展納稅人評議政風行風活動,促進了政府機關辦事效率的提高。認真貫徹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大力推進依法行政。全面完成了“四五”普法,開展了“法律進社區”活動。加強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創建“平安太倉”深入推進,在全市建立起了專群結合,市鎮村(社區)三級聯動,集人防、技防于一體的打防控體系。始終保持對嚴重刑事犯罪活動的高壓態勢,實現了連續兩年命案全破,農村治安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社會矛盾大調解機制、群體性事件應急處置和督查工作體系進一步完善。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穩步推進。雙擁優撫安置工作水平不斷提高,再次通過了省“雙擁”模范城考核驗收。

同時,監察、審計、安監、統計、物價、外事、檔案、老齡、婦女兒童、殘聯、民族宗教、僑務、對臺事務、兵役和人民防空等工作也取得了長足進步。

一年來,全市上下搶抓發展機遇,在困難中經受考驗,在競爭中贏得發展,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社會各界和海內外朋友為太倉的發展也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離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向各人民團體,向駐太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國家和省駐太單位,向所有參與、關心和支持太倉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發展中的矛盾和工作中的不足。主要是:自主創新能力比較薄弱,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經濟增長方式需要加快轉變;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被征地農民統籌就業還需進一步加強;城鎮規劃、建設的層次和管理水平還跟不上形勢發展的要求;推動工作落實的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等。對此,我們將采取切實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十一五”總體思路和預期目標

根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市委十屆十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我們制訂了《太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從2006年到2010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富民強市為根本出發點,以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為目標,以體制、機制、科技創新為動力,大力實施科教興市、以港強市、經濟國際化、可持續發展和接軌上海五大戰略,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把太倉建成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文化特色鮮明、環境和諧優美、城鄉一體化發展、具有較強綜合實力的現代化港口工業城市和離上海最近的濱江衛星城市。

“十一五”預期目標是:總體達到省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要求。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5%左右;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整體邁向比較富裕階段,生活環境、生活質量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基本實現城鄉一體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三個文明”建設全面加強,構建和諧社會走在全國前列。

“十一五”發展的任務主要有八個方面:一是致力于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按照建成要素集聚明顯、基礎設施完善、城市管理到位、服務體系健全、發展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城市要求,合理配置城鄉資源,突出沿江沿滬發展,放大鄉鎮特色,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優勢互補、發展有序、城鄉一體的城鎮空間結構體系。二是致力于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和水平。按照產業集聚、企業集群、要素集約的要求,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三是致力于加快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步伐。按照中央提出的20字要求,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使城鎮更繁榮、居住更集中、田園更優美、人民更富裕。四是致力于構建和諧社會。通過促進充分就業、鼓勵投資創業、健全保障體系,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創造優良的人文環境,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促進“三個文明”協調發展。五是致力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按照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優先發展教育、高效開發人才資源的要求,加大科技投入,推進教育現代化,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六是致力于推進改革開放。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則和國際慣例,不斷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完善開發開放的各項措施,優化發展環境,切實增強加快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七是致力于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按照資源集約利用、生態有效保護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進資源集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八是致力于構筑支撐體系。通過強化現代化綜合交通、信息設施、綜合水環境以及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系統建設和管理,不斷增強公共基礎設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

關于“十一五”規劃的主要內容,《綱要(草案)》有比較詳細的闡述,同時還有專門的附件說明,將提請本次大會審議,進一步聽取各位代表、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的意見。

三、2006年主要目標和工作任務

2006年是“十一五”發展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市在鞏固小康建設成果的基礎上向基本現代化邁進的關鍵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對于實現我市加快發展、迅速崛起的目標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當前和今后一個階段,我市既面臨著經濟形勢趨好、發展機遇增多的有利條件,也面臨著競爭加劇、要素趨緊的不利因素。一方面,經濟全球化進入了加快推進的新階段,國際間經濟的互動與合作更加頻繁;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區域經濟更趨活躍,一體化進程明顯加快;省、市各級對太倉港開發建設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加上我市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較為豐富的土地資源以及良好的經濟發展基礎,都為我市加快發展、迅速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支撐條件。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世界經濟中不確定因素增多,經濟國際化風險增大;區域之間尤其是港口之間的競爭更趨激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港口開發等任務十分艱巨。我們一定要認清形勢、堅定信心、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努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

2006年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6%,工業銷售收入增長20%,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5%,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1.6%,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0%,引進內資注冊資本增長15%,進出口總額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4%以內,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達85以上。

為了確保實現上述預期目標,我們必須按照中央提出的“轉變、創新、提升、統籌”的總要求,堅持把更快更好發展作為落實科學發展的根本點,把全力加快太倉港開發建設和全方位推進接軌上海作為加快發展的著力點,把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切入點,把富民優先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落腳點,統籌兼顧,狠抓落實。重點抓好以下六個方面工作。

(一)進一步加強“三農”工作,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科學規劃,統籌安排,扎實推進。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調整農業結構,優化農業產業布局。提高發展糧食生產,調優養殖業的結構和規模,擴大蔬菜、林果、花卉種植面積,努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斷提高農業龍頭企業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繼續加大農產品質量體系和糧食安全保供體系建設力度,以基地建設為重點,進一步擴大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規模,增設一批放心農產品專賣店,建成糧油、果蔬、海產品等專業批發市場。加快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發展旅游、休閑、觀光農業,進一步拓展農業發展空間。

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加大農村水利建設力度。按海堤標準抓緊對長江堤防實施加固。加強農村河道疏浚、圩區防洪排澇設施建設和農田灌排體系更新改造,切實提高防洪排澇能力。搞好一批村級道路和農村危橋改造建設,加快推進長江引水“村村通”工程。繼續推進農村“三清”、“三綠”工程,加大對私搭亂建的整治力度,不斷優化農村環境。進一步推進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切實提高綜合服務水平。積極推行“村莊整理”,引導農村居民向新型社區集中。按照“科學規劃、政策引導、以點帶面、有序推進”的要求,年內各鎮都要啟動1—2個村,率先實施農村新型社區建設。

建立完善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長效機制。加快推進農村“五大合作”改革,創新農村用地制度,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激發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向農業之外找出路,大力發展多種經營,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合伙創業、聯合創業和有組織地興辦物業,幫助農民多方位尋求低成本創業之路,增加農民經營性、資產性收入。加強農村勞動力特別是被征地農民的職業技術培訓和創業培訓,建立健全登記、培訓、職介、用工銜接配套的農民就業培訓服務體系,促進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認真落實“土地換保障”制度,積極探索建立被征地農民醫療保障機制。繼續開展以“結對掛鉤”、“開發式”幫扶為主的扶貧幫困活動,不斷完善農村社會救助體系。大力加強基層民主和村級班子建設,爭創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市。加快發展村級經濟,繼續推進扶持集體經濟薄弱村工作,著力提升村級經濟實力和村務工作水平。

(二)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運行質量。

增強經濟發展的競爭優勢,最根本的是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經濟內在質量。

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以發展先進制造業,提高服務業比重為重點,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制造業發展水平。大力推動各類要素向優勢行業和優勢企業集中,培育規模企業,力爭年內實現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突破100家。著力推進石化、精密機械、加彈、自行車、再生資源等特色產業發展,打造一批關聯度大、知名度高、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著力拓展高新技術產業,精心培育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力爭高新技術產業的占比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促進高新技術與傳統產業對接,推動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繼續實施名牌帶動戰略,新增一批省級以上知名品牌、著名商標。放寬民營經濟準入門檻,加大中小企業服務力度,積極鼓勵和扶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繼續推進工業企業退城進區工作。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按照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拓展領域、提高水平的要求,著力推進服務業三年跨越計劃。重點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快保稅物流中心的報批和建設,著力引進一批國內知名的物流企業,加快各類專業市場建設,盡快形成石化、鋼材、木材、塑化等物流中心。深入推進社會服務信息化,發展電子商務,加強各類信息平臺建設。抓好特色文化旅游建設,加快沿江旅游風光帶、鄭和主題公園、沙溪古鎮的開發建設,開發一批工農業旅游項目,放大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效應。加強房地產市場的規范和建設,保持良性有序發展。積極發展中介服務、社區服務和技術咨詢服務,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把加強自主創新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經濟競爭力的中心環節。加快建立技術創新體系。重點推進聚氨脂、酶制劑、數碼電視、數控機床等一批高新技術產品的投產擴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大專利申請力度。抓好科技創業園發展基地、太倉軟件園、特種功能新材料產業基地、高新技術研發基地和企業研發機構的建設。大力推進產學研結合,加強與中科院、滬蘇等地科研院校的合作,推進科研成果與本地民營企業對接,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加快人才公共服務平臺和創業平臺建設。加大對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和有突出貢獻人才的獎勵力度,完善有利于促進科技創新和人才開發的機制體制和政策環境。

切實加強資源集約利用。把節約能源資源放在優先位置,努力在節約資源中求發展。堅持開源和節流并舉,加強資源綜合利用,逐步形成有利于資源集約利用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模式。重點抓好年耗能5000噸標準煤以上企業的節能降耗工作,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材,加快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術落后的工藝、技術和設備,鼓勵生產和使用節能節水產品。加強土地復墾整治,盤活土地存量,堅持節約用地、集約用地,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好土地資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實現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促進企業前后道產品的配套、產業鏈的延伸,擴大循環經濟覆蓋領域。積極開展節約型城市、節約型機關、節約型企業、節約型社區創建活動,增強全社會的節約意識。

(三)全力推進“兩區”開發建設,加快“以港強市”步伐。

“兩區”是太倉加快發展的潛力所在、希望所在,必須舉全市之力加快開發建設。

全力加快港區開發建設。按照建設億噸大港的規劃,進一步加快功能配套。著力推進以集裝箱泊位為重點的港口碼頭建設,確保太倉港二期如期投運,啟動三期工程,開工建設陽鴻、明達等6個萬噸級泊位。加大航線航班開辟和攬貨力度,力爭年內開辟韓國、日本和東南亞等近洋航線3—4條,增開臺灣和香港航班,新增內貿支線5—6條,實現貨物吞吐量2200萬噸以上,集裝箱吞吐量確保60萬標箱,爭取80萬標箱。實施港區管委會和口岸機構前移,加快電子口岸信息平臺和港口配套設施建設。加快發展臨江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石化產業,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基礎原材料和現代物流業,著力引進一批龍頭型、基地型、旗艦型、總部型的項目,抓好明達工業、BP潤滑油、玖龍三期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報批和開工建設,形成臨江產業新優勢。開工建設南環四路、長江路,完成濱江大道北延伸段等一批道路工程,調整完善區內水系網絡,新增綠化面積117萬平方米,完成30萬平方米動遷安置房建設。

全面推進新區開發建設。要充分利用良好的沿滬優勢,以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為目標,進一步拓展精密機械、電子信息、汽車配件等產業,做大做強德資工業園區。加大以歐美企業為重點的項目引進力度,加快舍弗勒二期、固耐重工、FM物流等項目的建設,擴大耐克、艾伯納等貿易規模。確保年內新增歐美企業30家,其中德資企業20家以上。一期要增強城市配套功能,加快商貿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升發展水平;二期要加快推進形態開發,實施廣州路、青島路、徐州路等道路工程,基本完成二期19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板橋管理區改造建設。新增綠化面積80萬平方米。

(四)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要以開放的理念、改革的舉措、創新的辦法,進一步激發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繼續深化各項改革。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強國有(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完善財稅管理體制。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政府、企業和社會力量興辦公共事業的積極性,對經營型的公共事業積極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加大對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引進力度。加強資本運作工作,積極培育上市后備資源,推動企業上市。建立政府投資項目公示、責任追究、風險約束和重大項目全過程跟蹤審計等制度。構建融資擔保、創業發展、信息咨詢、法律服務、人力資源等社會化服務平臺。加快推進城市管理體制、重大基礎設施管理體制等改革工作。

提升“三外”發展層次。加強統籌協調,優化整合全市招商資源,精心組織開展招商活動,形成招商合力。采取靈活的用人機制和績效掛鉤的激勵政策,加強專業化招商隊伍建設,切實提高專業招商水平。以擴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層次為目標,突出產業招商,優化引資結構,大力引進符合產業規劃和發展導向的項目,著力在大項目、高新技術項目、自主創新型項目的引進上取得突破,提高服務業、基礎設施和農業利用外資的比重。積極鼓勵現有外資企業增資擴股。推動外資企業的產業配套、技術研發、管理人才本土化,支持民營企業與外資企業配套協作。擴大外經外貿規模。認真落實國家扶持出口、鼓勵“走出去”政策,培育壯大外經外貿的主體力量。引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企業增加出口,提高出口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引導企業開展境外實業投資,實現外經外貿與外資聯動發展。

(五)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增強城市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有效配置城市各類資源,拓展城市規模,優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

全方位加強規劃的導向和調控功能。進一步完善規劃體系,推進城鄉空間布局規劃、城市控制性詳規、重大專項規劃全覆蓋和各項規劃的相互銜接。要在城市總體規劃、沿江地區規劃、沿滬地區規劃的基礎上,按照建設現代化港口工業城市和濱江衛星城市的目標定位,加快編制中心城區的控制性詳規,規劃設計城市主要景觀,進一步完善城市水系規劃。注重研究城市綜合交通問題,修編城市綜合交通規劃。強化規劃實施的監督和管理,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切實增強規劃的控制力和執行力。

大力度實施城市改造建設和管理。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多元化投入、市場化運作的要求,全面啟動3.6平方公里新港城中心區建設。加快實施南郊新城“二縱二橫”道路主框架建設和中央湖景觀工程建設,高標準建設動遷農民安置社區。加快推進沿滬地區服務業和房地產業的發展。加大城市改造建設力度,加快府南城市中心商務區建設,實施鄭和東路、小北門街和濱河路、東倉路改造提檔工程,改造南園西路南側、弇山路沿線地塊,啟動建設鹽鐵塘綠帶公園、環城河綠帶和東園擴建工程,大力推進城市出入口和標志性地段的景觀建設,進一步構筑太倉城市特色,彰顯歷史文化內涵。各鎮要充分發揮各自的特色和優勢,加大開發建設力度,提升發展規模和發展層次。完善公交線路,提高公交覆蓋率。進一步加強城市長效管理,增設停車場,優化交通和市容秩序,在城鄉聯動上求突破。

快速度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抓緊交通工程建設,實施204國道二期(弇山路以南)拓寬工程,確保滬浮璜公路延伸段年底前竣工通車,開工建設太沙路、協星路,完成339省道復線繞城段建設,進一步完善交通體系。完成220千伏慶豐輸變電和110千伏王秀、勝涇輸變電續建和新建工程。繼續推進城區水環境綜合整治,疏浚北城河等9條河道。實施市區公廁改造提檔工程。加快推進城區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和污水管網工程。啟動蕩茜河拓寬改造二期工程,做好楊林塘拓寬工程的前期準備工作。全力推進生態市建設,加強對工業污染源和農業面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加快鎮(區)污水處理廠建設。加大環境優美鄉鎮建設力度,力爭陸渡鎮通過國家級考核驗收,沙溪、瀏河、璜涇、雙鳳、浮橋等鎮通過省級考評。

(六)堅持以人為本、協調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確立人本理念,堅持協調發展,加強社會綜合治理,維護社會公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繼續開展以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為龍頭的各項創建工作,不斷提升創建水平。繼續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統籌發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加快健雄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長三角國際高技能人才培訓中心、省太高東擴工程和農村學校十大工程建設,秋季起在全市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加強群眾文化和特色文化建設,逐步完善基層公益性文化設施,擴大鄭和品牌、江南絲竹知名度,爭創1個全國民間藝術之鄉,舉辦婁東畫派300年和吳曉邦百年華誕紀念活動,啟動《太倉市志》續修工作。實施有線廣播電視“戶戶通”和網絡雙向改造工程。深入開展建設“健康城市”活動,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完善區域衛生規劃,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水平。啟動瀏河鎮創建國家衛生鎮工作。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承辦好第三屆全國體育大會橋牌賽和全國女排大獎賽。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管理,推進中國生殖健康家庭保健培訓中心功能性平臺建設。大力發展慈善事業。

切實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以就業為民生之本,把增加就業崗位、實現充分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職責,形成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新機制。強化職業培訓和職業介紹工作,建立健全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和職業資格準入制度,提高勞動者的就業、創業和職業轉換能力,加強對就業困難群體的援助,努力開發社區就業崗位、公益性崗位,強化被征地農民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的統籌就業。力爭年內新增就業18000人,促使300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培訓被征地農民8000人,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完善社會保障政策體系,加強社會保險擴覆、住房公積金擴面和征繳工作,確保城鎮各類社會保險擴覆30000人次,農村勞動力參加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7%以上。

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全面開展“法治太倉”建設,爭創全省第一批合格市。繼續推進平安建設,重點加強農村社會治安工作。完善有效預防和及時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的打防控體系,嚴厲打擊偷盜等多發性刑事犯罪。加強外來人員集宿管理,完善公安、衛生、計生、社區等部門信息交換平臺。進一步健全大調解機制,積極預防和有效化解各種社會矛盾。認真貫徹實施《信訪條例》,建立理性、有序、合法的信訪秩序,健全群體性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全面落實安全生產措施,構建消防安全應急體系,堅決杜絕重特大事故發生。

此外,年內要在抓緊抓好去年尚未完成的部分實事工程的同時,切實為民辦好以下十項實事工程:(1)建立全市垃圾收集系統;(2)建設市殘疾人服務中心;(3)啟動實施新瀏河風光帶西段工程;(4)實施農村新型社區建設試點工程;(5)加快推進農村危橋維修改造工程;(6)建設新港城污水處理工程;(7)建設維新遺址陳列館;(8)擴建市殯儀館;(9)實施被征地農民培訓、就業和保障工程;(10)實施人口出生缺陷社會化干預工程。

四、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努力提高施政水平

做好今年工作,我們肩負的任務十分艱巨。必須切實強化發展意識、服務意識和法制意識,自覺轉變政府職能,不斷提高駕馭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實踐。順應新形勢、謀求新發展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崇高使命,也是全市人民的殷切期盼。面對宏觀環境的新變化,“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任務,省和蘇州市對太倉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依據發展的要求解放思想,按照群眾的意愿解放思想,針對破解發展難題解放思想。通過思維的與時俱進、理念的推陳出新、思想的不斷解放,做到發展思路上超前,發展策略上領先,發展實績上率先。與此同時,要不斷創新實踐,大興實干之風。各級領導干部不僅要有科學決策的能力,而且要有狠抓落實的本領;不僅要善于謀劃思路,而且要善于推動落實;不僅要自己帶頭抓落實,而且要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推動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進一步轉變職能,科學行政。積極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切實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方式,努力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更加注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把政府工作的著力點更多地放在促進社會事業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上。要把轉變職能和創新管理結合起來,把加強管理和改善服務統一起來,進一步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明確職責,強化服務,努力提高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從人民群眾普遍關心和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入手,切實維護群眾利益,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行動上深入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

進一步健全制度,依法行政。深入貫徹《行政許可法》,按照《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要求,深化行政執法責任制,進一步加強政府規范性文件審核工作,健全公開征求意見制度。以建設社會信用制度為核心,進一步完善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培育信用服務行業,提高全社會信用水平。完善行政執法評議考核制度和責任追究制。依法管理和規范社會組織、社會事務,協調各種利益關系,維護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要自覺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接受人民政協和各民主黨派的民主監督,接受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認真辦理人大議案、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不斷提高政務工作水平。

進一步改進作風,勤政廉政。完善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大懲防體系建設力度,保證權力在陽光下操作、在約束下運行、在監督下運作。完善建設工程招投標、經營性土地出讓、產權交易和政府采購制度。進一步規范國庫集中支付和預算外資金收支,強化非稅收入管理,加強財政資金績效審計和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貫徹實施《公務員法》,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繼續深入推進主題教育活動,優化發展軟環境。政府全體工作人員要以想干事、能干事論英雄,以干成事、不出事論成敗,常修為政之德,常念百姓之利,常懷律己之心,不圖虛名,不務虛功,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義,使各項工作都能經得起群眾、實踐和歷史的檢驗。

各位代表!我們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啟著新的遠大征程。讓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上級黨委、政府和中共太倉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團結一致,搶抓機遇,振奮精神,乘勢而上,以“十一五”良好開局的新成績,譜寫太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

相關文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打印此頁關閉窗口
彩88-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