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光臨太倉市政府門戶!
當前位置: 首頁 > 政府信息公開 > 部門信息公開 > 政府部門 > 太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 市政府文件 > 政府文件
太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市政府關于印發《太倉市進一步深化對德經貿合作 打造中德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十四五”實施方案》的通知

發布時間:2021-07-07 11:07瀏覽量:字體:

各鎮人民政府,太倉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太倉高新區、旅游度假區管委會,科教新城管委會,婁東街道、陸渡街道辦事處,市各委辦局,各直屬單位,健雄學院:

《太倉市進一步深化對德經貿合作 打造中德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十四五”實施方案》已經市政府第58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太倉市人民政府

                                  2021年7月6日

(此件公開發布)

太倉市進一步深化對德經貿合作打造中德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十四五”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自然資源廳關于支持太倉進一步深化對德經貿合作打造中德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的意見》,進一步放大對德合作優勢,做亮特色,提升能級,打造中德合作城市典范,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講話精神及對江蘇“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總體要求,緊盯太倉市委、市政府高質量建設“兩地兩城”目標,發揮太倉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的區位優勢,圍繞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向拓展帶布局定位,著力打造中德(太倉)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全面提升對德合作的層次和水平,為蘇州、江蘇乃至全國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探索更多有效路徑,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和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撐。

二、總體目標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全力打造中歐投資協定政策先行區、中德“雙碳”行動示范區、中德產業雙向聯動引領區、“雙元制”人才培養創新區、中德城市友好交流典范區,推動示范區成為新發展階段對德合作的最美窗口。

——打造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政策先行區。搶抓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談判完成契機,推動協定政策在太倉率先落地,爭取虹橋國際開放樞紐29項政策特別是原創類政策在太倉先行先試。復制推廣自貿區、國際合作園區開放創新政策,探索實施高水平的投資和貿易自由化、便利化舉措,促進全市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在蘇州乃至全省前列。

——打造中德“雙碳”行動示范區。加快建設綠色智慧創新型城市,著力推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制造模式綠色低碳、生活空間宜居適度。對標碳達峰、碳中和,擴大與德國在新能源汽車、金融保險、教育醫療、健康養老等領域的合作,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綠色產業體系。對標德國綠色低碳城市建設理念,打造創新服務高效、高端資源聚集、產業充滿活力、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雙碳”示范高地。

——打造中德產業雙向聯動引領區。建立雙向合作機制,提高德資企業在國內大循環中的參與度,擴大集聚效應、溢出效應和輻射效應。推動本土企業融入德企供應鏈體系,提高關鍵零部件本地化率,在資本、管理、技術、研發等多方面達成深度合作,帶動一批本土企業赴德國開展投資合作。

——打造雙元制人才培養創新區。深化“雙元制”教育本土化實踐,推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深化全國產教融合示范基地和中德職教合作示范基地建設,推動“雙元制”特色更加彰顯、中職高職本科充分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貫通,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打造中德城市友好交流典范區。構建融入德國元素的全方位城市服務體系,豐富創新創業載體功能業態,提升承載能力,進一步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全面深化與德國各州在經貿、科教、人文、城市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德式風情與太倉元素深度融合,常態化舉辦各類經貿人文交流活動,拓展北德等區域合作,著力打造中德合作城市典范。

三、主要任務

強化太倉與德國的全領域交流合作,加快打造中德(太倉)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深入實施“1582”計劃,即“到‘十四五’末,建成1個國家級對德合作示范區,德企總量突破500家,隱形冠軍企業80家,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20家”,對德經貿合作影響力和引領示范效應顯著提升,基本建成全國對德中小企業合作的示范樣板和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支點。

四、實施路徑

(一)加快建設中德創新城,提升對德合作承載力

打造綠色低碳新城。堅持“產城融合、數字智慧、綠色生態、創新科技”理念,緊扣“臨滬智能制造示范區、中德合作產業集聚區、大學科研成果轉化區、虹橋商務核心配套區”目標,高水平推進中德創新城建設。依托臨滬優勢,聯動上海產業發展,主動承接大虹橋商務區功能外溢,全力構建上海北翼國際開放樞紐、臨滬交通樞紐門戶。引入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布局“創新智造圈+智慧服務圈”,建設國際商港、創智長廊、智能制造、金融商務、會議會展、文化旅游等核心產業載體,全面提升對德合作承載力。瞄準產業拓展新空間、高端智造新基地發展定位,大力發展高端精密儀器、新材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裝備、生物醫藥五大主導產業,構筑綠色產業發展新動能,打造智造產業新地標。

到“十四五”末,中德創新城建設初具規模,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和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全面建成投用,智匯谷科創產業園、瑞金醫院太倉分院、高新區醫養中心、臨滬國際社區鄰里中心投入運營,會議會展與文體藝術中心基本建成。(責任單位:高新區、發改委、教育局、科技局、工信局、資源規劃局、住建局、交運局、商務局、文體廣旅局、招商局。列第一位的為牽頭單位,下同)

加速載體擴容提檔。搭建空間布局集約高效、產業結構優化明晰的園區載體,吸引高端德資項目入駐。規劃建設中德生命科學園、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園等新產業載體,全面推進太倉港對德合作中心、歐美工業園二期、中德中小企業產業園建設進度。提檔升級現有載體,優化運作中德創新園、中歐先進制造產業園、太倉綠色產業園、平謙現代產業園、祥平智能產業園等,以拎包入駐、分割銷售等創新模式靈活為中小型德企提供落地空間。

到“十四五”末,各類對德合作載體總數超20個,累計總建筑面積超200萬平方米。(責任單位:各區鎮、科技局、工信局、資源規劃局、招商局)

(二)提升產業鏈合作水平,推動內外融合發展

拓展產業合作領域。圍繞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深入開展產業研究,全力探索對德產業合作新領域。提升高端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等主導產業合作水平,培育發展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拓展金融保險、教育醫療、健康養老、國際海上運輸等領域的合作,爭取德國金融、保險機構來太設立分支機構,培育以深化對德合作、服務德企為特色的商業服務集聚區。加大德企地區總部及功能性機構引進和培育力度,打造德企總部經濟圈。深入挖掘德資增量新空間,鼓勵開展外資并購、股權出資、跨境人民幣出資、利潤再投資等合作方式。

到“十四五”末,力爭德資總部企業總數超20家,德企注冊外資占全市注冊外資的比重超25%。(責任單位:商務局、發改委、工信局、教育局、衛健委、招商局、各區鎮)

深化雙向產業融合。建立雙向合作機制,提升德企與本土企業粘合度。鼓勵德企參與國內大循環,利用高新技術、先進裝備、先進管理與國際營銷網絡帶動本地產業升級與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深化中德雙向產業融合。推動本土企業嵌入德資企業供應鏈體系,開展雙向協作配套和產需對接活動,增加民營企業“走進德企”活動頻次,鼓勵民營企業赴德國考察、投資,深層次推進資本合作、人才交流、市場對接、管理模式互動、技術轉讓、研發機構共用等。組織德企參加各級各類展會、博覽會等,幫助開拓國內市場。

到“十四五”末,力爭與德企開展合作的民營企業突破800家,舉辦民企德企雙向交流活動100場(其中民企走進德企專場活動30場),新增赴德投資合作項目超5個,新增兩化融合示范試點德資項目10個。(責任單位:工信局、發改委、科技局、商務局、工商聯、各區鎮)

(三)創新招商引資模式,做大德資招引規模

堅持招大引強與深耕中小企業雙輪驅動,靈活開展對德招商引資。梳理太倉產業鏈圖譜、產業地圖,集中優勢資源引進德資龍頭型項目及500強項目,持續招引德國高端服務業項目。優化云招商、云推介等新模式,多樣化開展對德招商對接活動,持續辦好“太倉日”活動。加快前沿招商陣地建設,做好與省駐德國巴符州辦事處(斯圖加特)、駐德國經貿代表處(杜塞爾多夫)共建及新建工作,依托省駐歐洲經貿網絡以及友好省州關系,推動招商網絡覆蓋歐洲全域。實體化運作太倉(斯圖加特)海外離岸孵化創新中心、柏林離岸孵化創新中心、德國中小企業(太倉)孵化中心等飛地孵化器,加速項目孵化。配足配強駐德招商人員,與德國中小企業協會開展實質性合作。

到“十四五”末,力爭舉辦各類對德招商對接活動超100場次,新引進德企超200家,新增注冊外資10億美元,其中總投資超千萬美元德企20家,德企總數突破500家,力爭達到600家。新引進“隱形冠軍”企業30家,總數突破80家。(責任單位:商務局、招商局、發改委、科技局、各區鎮)

(四)強化科技智力支撐,激發創新內生動力

強化科技創新引領。推進蘇州國家先進制造技術國際創新園建設,聚焦“高精尖特”國際先進技術、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共性技術等開展創新合作。優化運作弗勞恩霍夫硅酸鹽研究所太倉國際技術研發轉移中心等創新合作平臺。強化知識產權運用保護,提高PCT申報率,增強德企在太轉移轉化科技成果的信心。鼓勵德企設立研發機構,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推動創新成果的本地化應用。組織開展國際產學研活動,鼓勵德企技術成果在太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到“十四五”末,德資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50家,新增德資研發機構20家,規上德企中有研發活動的企業數占比75%以上,新增蘇州市級及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5家,德企申報PCT超10家,組織開展國際產學研活動超10場,開展重點省成果轉化項目超10項。(責任單位:科技局、發改委、工信局、市場監管局)

加快智能制造普及。大力培育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提供商和系統集成服務商,在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形成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項目。優化運作中德智能制造聯合創新中心等平臺,廣泛開展智能制造診斷,鼓勵德企運用先進智能化生產設備和技術進行智能化數字化改造,申報科技小巨人、企業技術中心、示范智能車間(工廠)。創建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標準化試點,引導德企參加國內外標準化組織活動,助推技術創新和產品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

到“十四五”末,新增德資科技小巨人10家、企業技術中心5家,新建成智能工廠3家,創建示范智能車間(工廠)30家(其中省級示范智能車間10家),培育智能制造項目200個,新增主導和參與制修訂國際、國家、行業、地方標準10項。(責任單位:工信局、市場監管局)

拓展招才引智渠道。健全覆蓋人才政策支撐體系,鼓勵引導留德人才、德國專家來太創新創業。深入實施企業創新人才引進行動計劃,集聚一批留德知名高校畢業生。推進高端人才獎勵計劃,支持德企“高薪”聘“高人”。放大“創贏太倉”全球創業大賽品牌效應,推出創業大賽與人才計劃貫通機制。優化太倉科技領軍人才計劃,支持德企申報各級人才項目。深入實施大院名校引才計劃,支持德國高校、科研院所在太設立分支機構,加快建設西工大太倉校區中德學院。持續提升德國留學生創業園孵化服務功能。完善德系職業資格與職稱比照認定工作,建立“即審即錄即認”制度,高質量開展德企專業技術資格評審,打通中德證書互認渠道。

到“十四五”末,力爭引進相關創新創業項目超30個,德資、德籍、留德人才入選各級“雙創計劃”超10個,集聚德資企業外國高端專家200人,通過德系職業資格比照認定200人,培養各類德資企業專業技術和高技能人才1000人,西工大中德學院實現全面招生。(責任單位:組織部、科技局、人社局、教育局、團市委)

(五)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創新雙元教育實踐

優化“雙元制”教育發展環境,完善“雙元制”人才培養體系,修訂雙元制產教融合實施意見,大力培育雙元制培訓中心、職業技能提升中心,推動更深層次產教融合。加快建設中德職業教育園,實體化運營“雙元制”教育研究院,成立中德雙元制產教聯盟,開發中德線上職業技能培訓平臺,加快推進智能制造教學工廠建設、中德培訓中心提檔。推進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建設,創新開展“標準化+職業教育”實踐。組織好“雙元制”本土化20周年系列活動,辦好中德高端制造工匠技能挑戰賽和中德“雙元制”教育創新發展論壇。深化AHK、HWK職業標準等本土化和考證工作。拓展交流合作渠道,加快德國職業教育集團、高校等海外機構的引進。

到“十四五”末,新建職業技能提升中心5個,新培育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5家,中高職“雙元制”教育招生規模達到1000人/年,各類“雙元制”培訓規模達到2000人次/年。(責任單位:教育局、人社局、發改委、市場監管局、健雄學院、各區鎮)

(六)提升對德合作層次,加快城市融合發展

深化雙向互動交流。深化與德國于利希市、萊茵內卡大區的交流聯系,拓展與德國東部和北部城市合作關系。邀請不來梅、漢堡、柏林、德累斯頓等德國北部、東部城市友好訪問團組來訪。加快與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合作,開展中德低碳園區試點爭取工作。推動太倉港與德國港口建立聯系,開辟太倉港—漢堡港件集一體化航線。探索建立中德海關關際合作關系,推動監管互認、執法互助。擴大社會事業對德交流合作,搭建群團、文化、體育、衛生、教育等領域“引進來、走出去”的良好渠道。擴大太倉中德合作境外影響力,整合各類宣傳資源做好境外新聞報道,探索在招商活動中通過境外產業類、商業類媒體精準投放廣告,做好太倉在德國的城市形象外宣,營造更好的輿論氛圍和外宣環境。

到“十四五”末,太倉對德交流合作覆蓋德國全域,影響力顯著提升,新增友好交流城市1個。(責任單位:高新區、宣傳部、發改委、教育局、商務局、文體廣旅局、衛健委、招商局、外辦、港口委、海關)

加速營造德式場景。在城市規劃、市政交通、商貿旅游、生態環保、農業農村建設等方面吸收更多德國元素,營造德味生活場景。打造太倉德國風情街區,加快建設海運堤三期羅騰堡德風街,完成二期提檔升級。加強與德國醫療衛生行業合作,推進中德友好醫院掛牌。常態化辦好啤酒節、足球賽、乒乓球賽等文體交流活動,推動與德國著名球隊建立合作關系。開展德企垃圾分類專項指導,打造“走看學做比”典型企業。做好省太中專商務德語專業建設,在中小學校開設德語社團,在民辦學校試行中德班招生。

到“十四五”末,羅騰堡德風街全面建成,功能完善,業態豐富,瑪麗蒂姆酒店、中德友好醫院等落地運營,德企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在全市形成濃厚德語學習氛圍。(責任單位:高新區、教育局、資源規劃局、住建局、城管局、交運局、農業農村局、商務局、衛健委、生態環境局)

(七)搶抓戰略發展機遇,打造對德示范窗口

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完善對接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體制機制,以中德創新城(婁江新城)為核心,以中德產業合作為抓手,深度融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積極參與上海世界級汽車產業中心、航空制造等重點產業建設,強化德資企業與長三角地區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轉化、重大科技平臺共享等方面的合作。積極組織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相關德資活動,加快江蘇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發展區建設,推動與上海自貿區的對接和上下游融合。(責任單位:發改委、科技局、工信局、商務局、高新區)

加大對上爭取力度。強化與國家、省、市各有關部門的匯報爭取,做好示范區戰略規劃編制,全力爭創國家級對德合作新平臺。加大對上爭取力度,力爭我市對德合作納入高層合作磋商機制,積極承辦國家層面對德經貿交流活動和大型會議。加大政策爭取力度,在投資貿易、技術合作、人才引進等方面爭取試點,在外國人工作居留、入境簽證、中國綠卡等事項上爭取便利措施,爭取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政策在太倉先行先試。加大對省發改委、省商務廳的爭取力度,在“江蘇省—巴符州經濟技術合作混合工作委員會”“江蘇省—北威州合作聯委會”等合作機制中增加參與度。

到“十四五”末,示范區獲批國家級對德合作新平臺并初步形成示范效應,與國家部委建立信息直報機制,部省際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并運作,政策先行先試實現突破。(責任單位:商務局、發改委、科技局、工信局、公安局)

做優對德“太舒心”品牌。強化部門聯動,合力提升德企服務質量和效率,做優營商環境“太舒心”品牌。加大用地保障,在全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統籌安排對德合作重大事項和重點項目,完善以“標準地”為基礎的“雙信地”出讓模式,優先滿足德資項目用地計劃。推動符合條件的德資項目納入各級重大項目清單和領導掛鉤項目,積極保障項目需求。加大德企資金扶持力度,用足用好各類專項資金。打造對德政策發布平臺,實現政策實時推送。全面推進不動產登記集成服務改革,優化德企“互聯網+不動產登記”服務。設立外國人工作、居留許可“一窗式”窗口,簡化德企高管和專家入境邀請函辦理程序。優化公交線路,提升德企聚集區公交服務水平,大力發展德企定制客運服務。完善法律服務機制,組建對德合作法律服務團。搭建對德通訊專線,為德企提供直通德國高速網絡。

到“十四五”末,德企對太倉營商環境滿意度在全國保持領先。(責任單位:發改委、工信局、行政審批局、公安局、司法局、財政局、資源規劃局、住建局、交運局、商務局、外辦、高新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太倉市中德合作工作協調推進機制,保障《意見》落地落實,通過定期例會、專題會商、跟蹤推進、信息月報等舉措,全面統籌推進示范區申報和建設發展各項工作。實體化運作“太倉市中德合作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商務局,為編制6~8名事業單位,扎口做好示范區對上申報和爭取工作,統籌協調和跟蹤推進示范區各項工作。市各有關部門統一思想,增進共識,強分工、抓落實、補短板、促成效,形成全市對德工作合力,確保示范區建設扎實推進。(責任單位:編辦、商務局、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

(二)加大政策保障

加大對上爭取和統籌力度,落實國家、省、市各級涉企鼓勵扶持及優惠政策。切實發揮各類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規范申報流程,嚴控資金用途,有效釋放對德政策紅利。各有關部門深入對照省《意見》條款,找準政策突破口,全力做好對上溝通和爭取工作,確保對德合作政策機制有新突破。(責任單位:財政局、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

(三)強化跟蹤監督

建立示范區工作考核制度,納入全市年度綜合考核,由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開展考核工作,并定期開展工作跟蹤和督查。各部門對標實施方案目標任務制定年度對德工作計劃,明確各項工作時間節點及形象進度,并及時報送工作進展情況,做好專題性總結;各區鎮重點做好德資項目的引進、落地、建設、跟蹤、協調、服務等方面工作,及時推進困難、問題的解決,確保取得實效。(責任單位:考核辦、商務局、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

   附件:1.太倉市進一步深化對德經貿合作打造中德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十四五”實施方案主要任務分解表

         2.《關于支持太倉進一步深化對德經貿合作 打造中德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的意見》任務分解表

太政發〔2021〕39號市政府關于印發《太倉市進一步深化對德經貿合作 打造中德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十四五”實施方案》的通知

打印此頁關閉窗口

相關文件

彩88-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