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光臨太倉市政府門戶!| 用戶中心
智能問答|無障礙瀏覽|繁體版|English
當前位置: 首頁 > 政府信息公開 > 重點領域信息公開 > 重點工作 > 主要經濟指標

2008年太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來源:統計局發布時間:2016-07-20 09:26瀏覽量:字體:

太倉市統計局

2009年4月1日

  200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積極克服自然災害、金融危機等不利影響,攻堅克難、務實創新,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民生持續改善,較好地完成了市第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一、經濟運行

  綜 合

  經濟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28.0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4.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23億元,增長6.6%;第二產業增加值314.99億元,增長13.7%;第三產業增加值194.80億元,增長16.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9449元。全市三次產業比例為3.5:59.6:36.9。

  財政收入大幅增加。全年完成財政收入112.08億元,同比增長40.0%。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50.18億元,同比增長34.7%。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5%上升到9.5%,提高了1個百分點。地方一般預算支出47.14億元,同比增長34.6%。

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支情況

指    標

單位

2008年

比上年+、-%

  地區生產總值

億元

528.02

14.6

  第一產業

億元

18.23

6.6

  第二產業

億元

314.99

13.7

  第三產業

億元

194.80

16.9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79449

7.5

  地方一般預算收入

億元

50.18

34.7

  地方一般預算支出

億元

47.14

34.6

  農林牧漁業

  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2.80億元,同比增長8.3%。其中,農業產值13.34億元,同比增長10.2%;畜牧業產值9.79億元,同比增長12.0%;漁業產值6.28億元,同比增長2.3%。全年糧、棉、油種植面積分別為30.73千公頃、0.47千公頃和2.92千公頃,糧食、棉花和油料作物總產量分別達到210311噸、564噸和7286噸。全市生豬存欄15.3萬頭,出欄19.9萬頭;家禽存欄722.4萬羽,出欄2149萬羽;水產品產量3.89萬噸,其中海水產品2.13萬噸,淡水產品1.76萬噸。

種植業主要產品生產情況

產品名稱

播種面積(千公頃)

總產量(噸)

產品名稱

播種面積(千公頃)

總產量(噸)

  糧食作物

30.73

210311

芝麻

0.04

80

  棉花

0.47

564

  糖料

0.04

1547

  油料作物

2.92

7286

  #甘蔗

0.04

1547

  #花生

0.28

966

  蔬菜

12.51

392141

  油菜籽

2.6

6240

  瓜果

0.94

27775

  農業機械化穩步推進。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2.3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655臺,小型手扶拖拉機87臺。農作物機耕面積41千公頃,其中小麥11.47千公頃,水稻16.3千公頃;農作物機播面積11.78千公頃,其中小麥9.33千公頃,水稻0.34千公頃;三麥、水稻機收面積分別達到了11.47千公頃和15.6千公頃。農村用電量34.6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0%。

  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加快。圍繞逐步調優形成10萬畝水稻、10萬畝常年性蔬菜、10萬畝林果園藝、10萬畝優質水產的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定位,創新思路,創新舉措,創新機制,積極實施農業內部一、二、三次產業聯動發展戰略,以高效設施農業規模化、生態休閑農業集聚化、科技創新農業載體化為重點,高起點、高標準、快速度地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高效農業規模化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全市新增高效種植業面積2.15萬畝,完成省年度目標任務的107.5%,累計面積達22萬畝,占比達到了56.5%。新增設施農業面積1.02萬畝,總面積超過4.2萬畝。

  工  業

  工業經濟總量持續增長。完成工業總產值1296.24億元,同比增長17.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96.44億元,增長14.0%。完成工業產品銷售收入1264.17億元,同比增長17.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971.81億元,同比增長9.4%。全年實現利稅總額89.24億元,同比增長7.2%;利潤總額46.97億元,同比下降4.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總額75.40億元,同比增長3.0%;規模以上利潤總額42.36億元,同比下降3.1%。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88.31%。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達到1100家,較上年凈增31家。年銷售額突破10億元企業14家,其中超20億元企業8家、30億元企業3家。

  建筑業

  建筑業快速發展。全市建筑施工企業實現施工產值30.98億元,同比增長19.7%。建筑企業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積199.9萬平方米,增長16.9%;房屋竣工面積121萬平方米,增長10.0%。

  房地產業

  房地產業繼續保持穩健發展。全市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39.24億元,同比增長81.6%,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15.8%。商品房銷售面積52.19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8.1%,其中住宅實現銷售36.3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2.3%。商品房實現銷售額22.07億元,同比下降29.1%,其中住宅實現銷售額13.91億元,同比下降34.3%。

  交通物流業

  全年完成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增加值25.00億元,同比增長9.8%;運輸能力不斷增強,完成貨物周轉量78162萬噸公里,旅客周轉量158433萬人公里,分別同比增長21.2%和14.1%。年末共有汽車52864輛,其中,客車45737輛,同比增長16.0%,私牌汽車40531輛,同比增長16.1%。全年實現郵政業務收入7142萬元,發送函件174萬件,特快專遞56萬件,報紙2076萬份,雜志60萬份。

  現代物流加快發展,永得利集團華東地區物流中心開工建設,華東國際塑化城、隆興物流、FM物流等加快建設,耐克、華孚、普洛斯、麗嬰房等一批物流項目成功引進。太倉港集裝箱三期開工建設,武港、陽鴻等13個泊位建成投運,太倉港成為首批對臺直航港口,被評為省文明口岸。新辟航線17條,其中近洋航線3條,內貿航線7條。“區港聯動、虛擬口岸”通關模式運轉良好,昆太聯動加快實施,保稅物流中心成功獲批。全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45萬標箱、貨物吞吐量4004萬噸,分別增長42.0%和32.0%。

  國內貿易

  現代商貿業態加快構建,南洋廣場開街投運,大潤發、沃爾瑪等商貿企業成功引進。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1.95億元,同比增長25.4%;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實現消費品零售額67.25億元,同比增長22.9%;住宿和餐飲業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4.70億元,同比增長40.9%。

  金融業

  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450.90億元,比年初增加76.08億元,增長20.3%;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84.41億元,比年初增加68.61億元,增長21.7%;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204.22億元,比年初增加43.92億元,增長27.4%。

  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938.33億元,同比下降15.0%;現金支出972.06億元,同比下降14.0%,收支相抵現金凈投放33.73億元,比上年多投放5.93億元。

  外匯存款余額為21775萬美元,比年初增加4305萬美元,增長24.6%,其中外匯儲蓄存款余額2861萬美元,比年初增加125萬美元,增長4.6%。外匯貸款余額為21861萬美元,比年初減少3331萬美元,下降13.2%。

  證券、保險業

  期末證券開戶數36785戶,證券交易額295.73億元,同比下降49.5%。全市實現保費收入73527萬元,同比增長13.4%。其中,財產險收入26054萬元,同比增長7.6%;人壽險保費收入47473萬元,同比增長16.9%。全年已決賠款及給付38680萬元,其中財產險賠付額18263萬元,人壽險賠付20417萬元。

  旅游業

  如期完成鄭和公園、金倉湖公園和現代農業休閑觀光區的一期建設,成功舉辦了2008中國太倉金倉湖國際自行車賽暨赤足公園開園儀式。艷陽農莊、盛興生態園、現代農業展示館、花卉園藝展示館、恩鈿月季公園5個項目入駐農業休閑觀光區。榮獲“中國江海河三鮮美食之鄉”、“中國羊肉美食之鄉”稱號。全年旅游總收入26.17億元,同比增長16.6%,旅游外匯收入955.12萬美元;旅游接待海內外游客207.4萬人,同比增長18.2%,其中接待國內游客206.12萬人次,同比增長18.1%,接待境外游客1.32萬人次,同比增長38.1%;客房平均入住率為50.9%,星級飯店營業收入1.51億元,同比增長26.9%。

  二、開放型經濟

  利用外資

  利用外資量增質升。完成注冊外資13.9億美元,同比增長2.0%;實際到賬外資7.35億美元,同比增長18.3%。服務業利用外資態勢良好。成功引進勵德(中國)教育、臺灣麗嬰房物流等服務業項目24只,注冊外資2.54億美元;實際到賬外資2.31億美元,同比增長105%,占全市總量的31.5%。全年增資項目111個,新增注冊外資5億美元,同比增長89%,占全市的36%。服務外包產業快速發展,新增服務外包企業16家,累計達62家,實現國際服務外包業務額2011萬美元。

  對外貿易

  在全國外貿出口增長趨緩的形勢下,我市進出口和出口保持了19.6%和26.8%的增長,分別高出蘇州大市平均水平近12個和16個百分點。從出口企業看,舍弗勒、天順金屬、中集集裝箱等部分龍頭企業增幅達到85%以上;10大出口企業出口額增幅達42.3%,占了全市總量的32%,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日益成為我市外貿出口增長的主動力。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進出口35.6億美元,增幅達25.3%,高于加工貿易11個百分點。從出口產品看,機電產品出口21.52億美元,同比增長44.6%,占全市出口的55.4%,比上年同期上升近7個百分點。從出口市場看,出口美國達9.9億美元,占全市出口總額的25.4%,超過日本、德國,成為我市第一大出口市場。

  引進內資

  全市引進內資項目455只,新增投資總額90.30億元,新增注冊資金42.58億元,同比增長24.7%,引進內資實際到賬64.48億元。注冊資金在500萬元以上項目66只,注冊資金39.15億元,分別占比14.5%和91.9%。從產業分類看:引進第一產業項目3只,注冊資金1.5億元,占比分別為0.7%和3.5%;第二產業項目192只,注冊資金18.54億元,占比分別為42.2%和43.5%;第三產業項目260只,注冊資金22.53億元,占比分別為57.1%和52.9%。

  三、城鄉建設和環境保護

  固定資產投資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8.05億元,同比增長10.6%。其中:工業性投資完成135.34億元,同比增長17.5%;服務業完成投資111.93億元,同比增長9.7%。按地區分組看,城鎮投資完成184.31億元,同比增長13.5%;農村投資完成63.74億元,同比增長3.0%。

  城鄉建設

  城市新一輪總體規劃修編全面啟動,規劃展示館建成開館。新港城建設加快推進,行政服務中心、商務大樓等5幢高層建筑主體結構封頂,聯檢服務大樓、港區商務酒店啟動裝修,港灣新城、濱江名都等開工建設。新區開發不斷深入,2平方公里行政商務中心建設提速,五洋廣場、歐美企業服務中心、發展大廈、雅鹿大廈等建設加快推進。南郊新城區建設力度加大,東倉大橋建成通車,新瀏河南岸風情水街土建完成,區內道路主框架基本形成。

  老城區改造有序進行,華旭財富中心、興業大廈等加快建設,向陽小區、桃園三村綜合改造順利完成,東亭路、上海路、人民路提檔改造全面竣工,新瀏河風光帶西段工程基本完工。

  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204國道三期改造、339省道復線東段和滬太新路維修等工程已經竣工,太沙公路、岳鹿公路建成通車,通港路東段拓寬提檔實現路面貫通。汽車客運中心和公交樞紐站即將投運,全市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交。長江江堤加固、鹽鐵塘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蕩茜河樞紐等工程全面完成,疏浚河道198條,維修改造農橋142座。城區、雙鳳、沙溪、璜涇、瀏河五個污水處理廠完成升級改造,岳王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工程加快建設。220千伏慶豐變擴建、110千伏蕩茜和長橋輸變電等工程全面完成。城市“六化”管理不斷加強,數字化城管一期工程加快推進。生態園林城市、節水型城市創建工作全面啟動,榮獲國家生態市和江蘇人居環境范例獎。所有鄉鎮都已成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環境保護

  榮獲“國家生態市”稱號,全市46個行政村建成了省級生態村, 23個村通過了省級生態村的調研考核。39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10家企業列入蘇州市級循環經濟試點企業,3家企業列入太倉市級循環經濟試點企業。

  全面推進節能降耗建設。對全市耗能企業加強監測,完成能源審計企業18家。全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6%。整治化工、電鍍、印染等“三大”高污染行業,全面完成了26家電鍍企業和50家紡織、印染企業限期治理任務。全市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7776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7620噸,分別比上年削減7.97%和7.85%。

  環境質量狀況良好。環境質量綜合指數96.2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城市污水處理率達87.5%,大氣質量良好,優良率96.4%,為Ⅱ級,大氣中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分別為0.039mg/m3、0.037mg/m3、0.091mg/m3。全市降水PH平均值5.13,酸雨率26.5%;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51.1dB,交通干線噪聲平均值61.0dB。

  四、社會事業

  科  技

  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業環境,56家企業進駐科技創業園,集聚了博士后1人、博士8人、碩士9人、本科學歷80多人,列入國家863項目1項,中國火炬江蘇創業導師1名;軟件園已完成2.4萬平方米16棟智能化軟件樓,1.7萬平方米中央景觀區,2.5萬平方米九層中央樓(中C)。

  全年專利申請量3419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255件,同比增長15.91%;發明專利授權18件,同比增長100%,高于江蘇省和蘇州市發明專利平均增幅。蘇州愛生基因有限公司的生物醫藥類發明專利申請,成為我市第一件原創性生物醫藥類發明專利。工業項目有4只被立為國家火炬計劃項目、1只被立為國家創新基金項目、3只被立為省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只被立為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農業項目有1只被立為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2只被立為省科技支撐計劃、1只被立為省自然基金項目、4只被立為蘇州市農業科技項目。

  教  育

  加大農村學校現代化工程建設的力度,全面落實加強素質教育的各項措施,提升師資整體素質,改善來太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的條件,教育事業繼續保持了全面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局面。年末擁有學校數84所,在校學生70984人,招生數15339人。其中高中4所,在校學生6230人,招生數2027人;高等院校1所,在校學生4925人,招生數1956人;職業高中1所,在校學生3424人,招生數1263人。全市學前教育毛入園率保持在99.5%以上,幼兒園在園幼兒11273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100%,三類殘疾兒童入學率達到99%,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9.4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99.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67.0%。

  衛  生

  公共衛生服務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市一院易地新建工程主體結構封頂,新湖等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檔改造完成,37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加快推進,瀏河、璜涇急救分站投入運行。被世界衛生組織授予健康城市優秀實踐獎,榮獲全國社區紅十字服務示范市和省社區衛生服務先進市稱號。

  全市新增無害化衛生戶廁3408座,完成率114%,全市改廁率98.05%;全市七鎮改廁進度順利,均達到97%以上。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系統不斷完善,8個村(社區)完成了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系統建設,排放處理效果全部達到一級標準;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模式,建成15座村級垃圾中轉房,累計完成81座,基本達到每村1座的目標。進一步推動衛生鎮村建設,建成1個省級衛生村,衛生村數量超過80%;對22個省級衛生村復查,累計完成衛生村復查48個,衛生環境面貌進一步提升。

  建立了人口與發展南南合作信息平臺,人口計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扎實推進,被評為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全年婚檢率為98.7%,為7098名婦女進行了婦女病普查,為10974名幼兒園兒童進行了健康體檢。全年全市甲乙類法定傳染病發病率為153.32/10萬,較上年下降19.2%。全年完成HIV抗體檢測42967人份,其中自愿檢測587例。

  文  化

  重點抓好市文化藝術中心、圖博中心兩工程的選址規劃等工作,投入80萬元建立了市圖書館共享工程縣(市)級支中心,建立了存儲總量達2.5T的共享工程網站、清華同方期刊全文數據庫、書生電子圖書、影視點播網、書目數據庫。廣播電視網絡雙向改造加快實施,數字電視整轉工程全面完成。數字檔案館建成投運,通過了國家二級檔案館評審。

  組織了金秋洽談會暨“德中同行2008太倉周”、雙鳳羊肉美食文化節、慶祝改革開放30周年暨太倉撤縣建市15周年“為太倉喝彩”等50多項(場)重大文化活動和演出。成功舉辦了“中國航海日”、“德中同行電影展”和第四屆江南絲竹比賽等活動;鄭和航海起錨地、江南絲竹發源地、婁東畫派發祥地、牛郎織女降生地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拓展。

  體  育

  圓滿完成了第三屆環滬港國際自行車大賽、2008年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太極拳邀請賽、2008年全國重點單位(學校)乒乓球比賽、第五屆全國體育舞蹈錦標賽等2項國際比賽,6項全國性比賽和江蘇省老年人體育節老年排球比賽等4項省內比賽。成功舉辦了太倉市十三屆運動會、太倉市第八屆“征納杯”外資企業乒乓球團體邀請賽、太倉市第二屆籃球聯賽2008年“蘇爾馬杯”男子甲級賽、2008蘇州市紀檢監察機關“迎奧運、揚風采”運動會、2008年度“香塘杯”橋牌團體賽。舉行了“中行杯”2008迎奧運太倉市全民健身月啟動儀式暨萬人健步行活動。積極組織開展了“鄭和卡杯”夕陽紅老年運動會、2008年“大唐杯”蘇滬體育交流聯誼賽橋牌等比賽。

  五、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  口

  全市年末戶籍人口46.6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5.69‰,死亡率為7.91‰,自然增長率為-2.22‰;在總人口中,農業人口26.32萬人,非農業人口20.31萬人。常住人口67.11萬人,按常住人口計算,城市化率達到56.75%。

  就  業

  關注民生之本,推進充分就業。完善再就業政策,擴大《再就業優惠證》的發放范圍,發放社會保險補貼1718人,補貼金額214萬元,發放《再就業優惠證》1793人;審批發放一次性創業補貼39人,補貼金額6.5萬元。舉辦招聘會408期,專場招聘會16期,進場招聘單位8881家,提供崗位174982個,進場求職人員達25萬人次,求職登記103226人,安置就業40125人,其中失業人員再就業3360人,失地農民1762人。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20%。

  社會保障

  實行政策關懷,推進社會保障。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單位5811個,參保繳費人數262034人,同比增26037人;城市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達100%,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99.91%。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單位6560個,參保人數303949人,同比增32740人;失業保險參保179144人,同比增28269人。工傷保險參保217440人,同比增28372人;生育保險參保210891人,同比增42378人。社保五項基本保險共增加了157796人次,增長15.53%。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18.2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收2.12億元,增長13.14%。社會保險基金當期結余4.54億元,滾存結余24.76億元。

  社會福利

  認真落實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由原來的月人均320元、200元調整為月人均360元、250元。低保動態管理成效明顯,全市新納入低保715戶、1195人,退出低保548戶、1203人。針對物價上漲,實行價格補貼,發放困難家庭生活補貼100多萬元。把重殘人員納入社會救濟范圍,全市1315名重殘人員享受低保補助。積極開展慈善救助活動,為402位貧困學生發放106萬元助學款,為因病致貧家庭發放1.4萬元補助金,為65位白血病患者發放救助款65萬元。

  建立完善救助應急管理機制,為全市150戶困難家庭實施危房改造,投入資金450.6萬元,修建重建危房653間;積極組織賑災募捐和支援四川災區恢復重建工作。全市共接收賑災捐款4440萬元,賑災物資折合人民幣960萬元,募集價值250萬元的棉衣10091件、棉被6066條。其中慈善總會接收賑災捐款2497萬元,賑災物資折合人民幣239萬元。

  城鄉居民生活

  據城鄉住戶抽樣調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2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795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4.13%和12.47%。城鄉居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5943元,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198元,分別同比增長21.34%和14.54%。食品消費結構繼續優化,食品支出占生活費支出的比重(恩格爾系數)城鎮居民為34.6%,農村居民為35.3%。城鎮和農村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比重分別為18.4%和17.6%。

  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家用空調248臺、電話317部、照相機66架、家用電腦85臺、熱水器113臺。

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

項  目

單位

  擁有量

項  目

單位

擁有量

  家用汽車

29

  照相機

66

  洗衣機

106

  微波爐

97

  電冰箱

108

  空調器

248

  彩色電視機

218

  淋浴熱水器

113

  家用電腦

85

  普通電話

111

  組合音響

36

  移動電話

206

  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彩電201臺、輕騎和摩托車154輛、熱水器98臺、移動電話225部、家用空調150臺、家用電腦36臺。

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

項  目

單位

擁有量

項  目

單位

擁有量

  家用電腦

36

  微波爐

57

  電冰箱

109

  熱水器

98

  彩色電視機

201

  輕騎和摩托車

154

  空調機

150

  移動電話

225

  城鄉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41.1平方米,農村人均鋼筋、磚木結構住房面積73平方米。

  市場物價

  市場價格總體水平呈上漲趨勢。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4.5%。從構成居民消費價格的八大類指數看,食品類價格上漲幅度最大,上漲10.4%,特別是水產品、油脂和肉禽制品價格,分別上漲20.8%、14.8%和14.4%;居住類價格上漲4.2%;家庭設備及用品價格上漲3.4%;交通和通訊類價格降幅最大,下降了3.9%。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項  目

價格指數(%)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104.5

  1.食  品

110.4

  2.煙酒及用品

101.8

  3.衣  著

103.0

  4.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

103.4

  5.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

101.5

  6.交通和通信

96.1

  7.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99.4

  8.居  住

104.2

  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經濟環境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的影響,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矛盾還比較突出,主要是部分工業企業產、銷、利明顯下降,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節能減排工作任務較重等。我們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能夠克難求進,實現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注:

  1.本公報中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

  2.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相關文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打印此頁關閉窗口
彩88-欢迎您